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天人合一的书法墨舞----专访周韶华
2017-01-14 来源:吾艺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周韶华,1929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中国美协理事,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内多所高校兼职、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老画家周韶华先生将于218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天人合一”书法展。此前,周老多次邀请笔者观摩了他的部分作品。这个展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个展,它是对当下书法创作的一个严肃思考。

——记者手记

天人合一的书法墨舞

本报记者  兰干武

图为周韶华(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兰干武(以下简称兰):我上次看了一批周老的原作,确实很震撼,您这么大年纪了,创作激情依然不减,并且有一些新的思想,跟书法界的创作方法与思维方式很不一样。您2002年也举办过一次个人书法展览。请您谈一下,时隔10年,再次举办书法展览一定有许多新的想法吧?

周韶华(以下简称周):这批作品主要是去年、前年创作出来的,但对书法创作的思想准备却作了很久。我很喜欢书法,对书法的传统经典也看了很多,作了很多研究。在绘画上,我打下了黄河、长江、大海“三大战役,可是,作为中国画家,缺失书法这个半壁江山,则深感不安。

兰:所以,您近年来一直在潜心书法创作。

周:对。这次展览的创作,我是作为画家参与到书法中来,追寻书法的文化针对性。我将当代的书法创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坚持传统,另一类是直面当代。这两大类中都有一些很有成就的人物。但当前的书法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兰:有什么样的问题?

周:我归纳了一下,有四个方面的矛盾关系。这次展览,我是针对这些问题,是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当代书法要很好地发展,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关系,才会有重大突破。

一是古今关系。这关乎书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对于古人的经典作品要认真解读,要真正地走进经典,把传统经典的元素真正拿到手、搞扎实。

从整体来看,当前有一些人对传统的理解是平面的、单线的,而不是立体的。中国书法从原始的刻画符号开始,仰韶刻画符号、彩陶刻画符号,一直到图形文字、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所遗留下来的都是非常经典的东西。作为坚守书法传统者,对这些书法经典元素的基本构成和精神是要了解的。如写行草书,对汉代碑刻的金石味也是要有吸收的,这样作品的线条就有质量与质感了。我将书法史上有影响的碑帖大体涉猎了一下,作了一次书法史的漫游。如讲用笔的力度,金文就能体现,“折钗股”就是讲力度、有质感的。现在,一些搞传统的人,作品相当单薄。这种单薄可以看作是没有真正走进书法传统。书法史上,经典书法家的经典作品是不可逾越的。

坚守书法传统者,一定要走进去,从学术的眼光来看,对中国书法的文化含金量要有学术认知。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要像欧洲文艺复兴、汉唐精神一样,要有大气象,一个民族的精华部分,要将魂魄展现出来。

兰:您主张作品要挥写出“三气”,即豪气、霸气、英雄气,“胸中藏宇宙,笔下走风雷”。

周:是啊。搞现代派创作者,最大的问题是传统经典元素掌握得太少,有一些人甚至完全没有真正进入过传统。刚开始接触日本“现代派书法”,我很激动,也感到很新鲜。过了30年,再回头看,那些人也渐渐“沉没”了。为什么“沉没”了?作品的经典、传统元素太少,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据我了解,现在一些搞现代创作者,包括“流行书风”当时看,也很新鲜活泼。现在再看,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的作品不仅赶不上当初,还显得暮气沉沉、了无生趣。

兰:其实不仅是流行书风,还有 学院派艺术书法等,也都是昙花一现。

周:这些书法创作形式都先给自己挂个“美名”,其中有些创作形式与中国书法的经典元素、精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不论是从事传统书法创作,还是从事现代书法创作。谈论中国书法的发展,都要理清这些关系。而且,从事传统书法创作者也是现代人、当代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艺术语言也要转换、转型,这样才有自己的面目。“宋四家”就没有死守“唐四家”所开创的法度,也没有死守二王,如果死守着这些前人所开创的成果,也就没有“宋四家”了。这个辩证关系也是需要弄清楚的。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天地同春也好,道法自然也罢。中国书法的内在生命,从创造文字、书法开始,都是仰观天象、俯察万类,才有文字、书法的,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现情感的时候,书法家也是大自然的回声,是晚来的回响,艺术生命是通向大宇宙的。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应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三是书与画的关系。文人画登上历史的舞台,其最大的两个“支点”是引诗、书入画境,将文学性引入中国画的创作,并产生新的风貌。文人画讲究修养,诗入画就具画境。书法入画,靠书法与诗词的修养,书画同源。我现在将画法引入书法,使书法创作有新的突破,画法引入书法,不是把书法变成画,书法还是书法,是把绘画的写意自由、对黑白灰的布局分布、形式构成几种要素引入到书法中去,使书法创作不会“原地踏步”。要改变书法创作的形式,需要添加新的元素、手段和新的文化观照,才会丰富起来。我曾创作过一批将绘画和书法生硬结合的作品,费了很大劲,作品的形式构成也很好,一细看,还是画,不是书法。这次展览,我将这批作品都剔去了。书法创作,还是要回到书法本体上来。这次书法展览的作品集分为上下卷,上卷阐述“我从哪里来”,下卷解答“我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将画法融入书法。恩格斯说,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人离开了大自然的阳光、雨露、空气,就不存在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将人分割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中,像蜂窝一般。唐人的楷书写得很好,但太拘泥于方块字,艺术性受到很大的限制,离开方块字写行草书就了不得了。颜真卿的《祭侄稿》、《裴将军诗帖》都比他的“方块字”楷书写得好。书法是表达一种生命、性灵的艺术。书法发展到现在,应多强调其审美性。为了强调这种审美性,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创作了几件将文辞内容打乱,随意成篇的作品。

兰:我注意到了,您的这批作品,把“线条”提升到了主角的地位,强调书法的“大写意”,强调线条运动的节律美,试图营构纸上的“音乐舞蹈”。

周:就是这样。我过去临习墓志铭,从来都不关注内容是什么,而是重点关注其中一些具有审美性文字的字形和体势,关注那些碑刻雄姿朴拙的审美气息。在我看来,当代的书法创作,还是应该多关注其审美功能,同时还要关注现代的视觉审美空间。这次展览的作品,我的创作初衷是想尽可能地从平面的二度空间中冲出来,尽力营造三维的立体空间。如过去的四尺斗方作品就是一个等边的平框,上卡纸再加个细框,装裱时外面再加个边又形成一个框,加上作品的外框,就成“框框”叠加了。这次展览的作品,尽可能避免形成这样,展览作品用的画框都是沉船木制作的。这种材质时间久远,有一种自然的古朴气息充斥其间,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书法作品的装饰、装潢也是要为内容服务的。

第四是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关系。一方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另一方面,也要给人民群众“洗眼睛”。对于人民群众过去“惯性”的欣赏方式,要敢于让他们“刮目相看”,要给人民群众“刮一刮目”、“洗一洗眼球”。书法的审美需要引领,不能迁就一些媚俗的东西。当代书法家要有文化担当意识,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在美术界,一些画家将画画成“商品画”,一味迁就画商的要求,不断重复、再版自己的作品。而艺术的创造性是不能重复的,不断重复、模仿也是艺术创作规律所不能允许的。当代书法家能不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来抄《兰亭序》?当代书画家更不能养成陈陈相因、不思创造的惰性。

对于传承关系、古今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一个人肯定是完不成的。一个时代要形成一种整体的时代文化风貌,只会产生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或代表作品,这也是高度的精英文化产生的结果,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必须在思想上有一定的高度,在技法上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就不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的。因为,经典是难以企及、无法超越的。

兰:所以,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创作思想,有自己的笔墨语言,在创作中,用新的元素去破经典,这样才可能有新的突破,有新的建树。你所强调的书法大写意精神,也是这个意思吧。

周:对。这次书法展览作品的创作,对我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下一步,我将回归到绘画中去,从事水墨大写意的创作。张彦远曾批评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台北故宫博物院曾批准8位大陆画家观看馆藏原作。我作为8人之一,看过两件原作,一件是宋代梁锴的泼墨大写意《仙人图》,尺幅不大,纵48.7cm,横27.7cm。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这两件原作看后,我将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兰:有可能要多看经典名作的原件,才能更接近古人的气息,不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周:经典能使人生出顶礼膜拜之心。我也希望书法界能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像欧洲文艺复兴、汉唐盛世文化一样,产生那种代表民族文化大气象的作品,而不是“小家碧玉”式的作品。否则,与泱泱大国的风范不相称。这个过程的完善需要有胸襟、有修养的艺术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来完成,呈现整体的时代风貌。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书法作品就具有那个时代的风貌,唐代、宋代的也都不一样,这几个时期都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高峰。研究中国书法史,我非常钦佩一些经典书法家对书法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兰:我有一点小小的担心。您的这批作品可能会令大家耳目一新。有些人可能会大加称赞,认为您的创作与时代接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那些持“惯性”思维者,会不会对周老的创作产生质疑呢?您的创作在坚如磐石的“传统”面前,会不会也像您前面批评过的如“流行书风”等难以为继呢?

周:我就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惯性”,反对我、有不同意见,没有关系。但是,你要讲出反对的理由,更要拿出你的作品说话,不能空谈。

兰:可能有些问题,一些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还没有想到,但周老已开始思考并已有所作为了,这对拓展书法创作的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还希望通过本报的宣传,能够引起业界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相关问题,展开一些讨论,我想,你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也在此端吧。

周:对于当代的书法创作,能产生讨论最好。能拿出合理的理由来说服我,我还会感谢他们。作品集出版社马上就派人送过来,你们先看一看,到时再到展览现场看一看,比较一下,感觉可能会不一样的。

兰:您说要让书法“感动中国”、“感到世界”,我们期待这一天。

周:哈哈哈。好的作品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震撼灵魂,当然就可以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了。

(现场记录、录音整理:张  波)

 

周韶华 天马行空之十五 规格:56*54.5   2011


周韶华 骠骑将军赋之十二 规格:99*64.5   2011 

 

周韶华 临古代名家尺牍手卷(局部)规格:32*534  2002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 国家 湖北省 高校 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