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说,“每个人的藏书,就是他的一个世界。”孙振华很幸福。他有两个书房, 一个是家里的书房,主要存的是他在读书期间购买的艺术类、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一个是“书库”,其实也是一个小房间,主要存的是版画、油画等各类画册和杂志。另外,他的办公室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书房。现在,这里是孙振华阅读的主要“阵地”。
“没饭吃,也要买书”
走进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的办公室,仿如进入了一个图书馆。左右手两边“耸立”着两座大书架,总共分为36格隔开。书架上摆放着《中国雕塑史》、《敦煌学》、《中国艺术编年史》、《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世界现代建筑史》等社科类、雕塑类、建筑类书籍。这些是孙振华的心肝宝贝。
在读博士的时候,他记得有一位老师曾说,“没饭吃,也要买书”。这位老师是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金陵大学的老先生。老先生快90岁时得了白内障,视力不好又耳聋,每天还坚持读《光明日报》。每当看到报上的好书就剪下来让孙振华去买。现在想来孙振华明白了,买书、藏书其实已经成为老师的日常生活。而今,阅读也融入了孙振华的生活。
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
在读书类型上,孙振华主要看美学、文学一类的书籍。上世纪90年代初,孙振华的书差点遭受劫难。当年孙振华留校中国美院,作为最早一批艺术博士,他单独享有一间房间。虽然只有十来平米,但在当时已极为奢侈。一天,这个楼层失火。孙振华回忆说,“当时消防员来救火时,最先从里面救出一个电扇,他的同事就急坏了,连声高喊,先救书,博士的书最珍贵!”孙振华笑呵呵地说,“我真的很感谢那个消防员,为我救出了这些宝贝。”
和收藏一样,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那时,孙振华经常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购书地点和时间。现在,每当翻阅几十年前购得的8毛钱、两块钱的书籍时,孙振华说他就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孙振华最惬意的时候,就是周六周日没人打扰,在办公室随便翻看各类书籍,再放上一段音乐,特别幸福。
怎么读书?孙振华分享了他的几点心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孙振华说。没有笔在手,他读书就会不舒服。在读专业类的书籍时,孙振华喜欢将感想写下来,有时写在扉页上,所以,他自嘲自己其实是个“不爱惜书”的人。
若看杂书、闲书,孙振华则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孙振华会用“撕书”一招,以化整为零的方式看书、用书。
在读经典书籍上,孙振华很推崇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说,经典书籍要读很多遍才能读透。但也不要被经典吓住了,要用怀疑、挑剔的态度去读。
学问要有阅读量来支撑
记者看到,在孙振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他刚刚买来的《3D打印》、《大数据时代》、《创客》等科技类书籍。孙振华说,“如果你的阅读面有限,眼光也有限,艺术创作也会有很大的限制。通过阅读能拓宽知识面,带来艺术灵感。”
孙振华身边有不少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知识面极广。孙振华说,“要想学问做得好,一定要有极大的阅读量来支撑。”(文:李海若)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