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高如常:京郊的花钹大鼓达人
2017-0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高如常(左二)在央视与观众互动

花钹大鼓是一种以钹、鼓为道具和伴奏乐器的民间舞蹈。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山西老人逃荒到北京后牛坊村,因感恩村里人的收留,将花钹大鼓表演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随后在北京流传。2008年,花钹大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如常是北京市昌平区后牛坊村人,由于家里几代人都热爱花钹大鼓,高如常也深受熏陶,9岁便开始学习花钹大鼓,如今他已被命名为花钹大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大鼓达人。

高如常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演了60年的大鼓,没想到临老花钹大鼓给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荣誉。“老高,又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可以啊,都快成国宝了。”现在,每当高如常在路上遇见相熟的村民,常会被赞扬一番。

高如常成名是在1957年。年仅12岁的他和村里的艺人们带着花钹大鼓,站在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舞台上,并最终折桂。是年,他们还参加了周总理、彭真接待外国友人的文艺表演,回想起那一幕,高如常至今仍心潮澎湃。“那是花钹大鼓的第一个辉煌期。”高如常说,“那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村里人都没见过世面。当知道我们能出村表演,并且能参加接待外宾的表演,见到周总理,村民们都羡慕不已,从此很多家长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花钹大鼓。”

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花钹大鼓很快陷入沉寂。三年困难时期,村民的温饱都成问题,还有谁会习练花钹大鼓?“文革”结束,高如常才开始一边恢复花钹大鼓表演,一边传授表演技艺,并打破了只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从此,花钹大鼓又在后牛坊村恢复了生机。

1999年,高如常开始担任后牛坊村花钹大鼓会首。高如常意识到,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随着多元娱乐方式的兴起,花钹大鼓也面临着消失的险境。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资料,高如常开始潜心于花钹大鼓的研究及套路创排工作。从起源、鼓谱、套路到服装、道具,他整理出一套关于花钹大鼓的文字资料。另外,高如常还结合自己的表演经验,创排了5套花钹大鼓表演套路。后来证明,这些文字资料和套路创新对于花钹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高如常还为这些亲手整理出来的资料留了遗嘱,“等有一天国家需要,我家人会把它们捐出来。”

从艺60年,最让高如常欣慰的是花钹大鼓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以前是历届会首担负着花钹大鼓的表演和传承义务,而今有了政府的支持,也算组织上有了保障。”高如常说。自20104月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花钹大鼓艺术走进校园,高如常带领徒弟们进入校园参与各种文艺展演,传播古老的大鼓艺术。20139月,花钹大鼓传承基地在后牛坊村落成,高如常和村民们有了5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

虽然政府的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村里有了基地和资金,自己也有一些补助,但对于花钹大鼓的未来,高如常仍然还有许多忧虑。首要的便是观众和接班人的问题。高如常说,老一辈村民对花钹大鼓有着特殊的感情,都喜欢看花钹大鼓的演出,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老一辈那般浓厚的兴趣。“在学校传授技艺也存在问题,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大,家长不希望学习花钹大鼓占用孩子太多时间。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要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需要吃不少苦头,很多孩子坚持不下来。”高如常说。其次是传承机制尚不完善。高如常认为,目前传承单位和传承人之间还没能形成合力,再加上参与花钹大鼓表演不能给艺人带来多少收入,所以仅靠政府补贴,未来的路会有很多困难。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吾艺网 民间舞蹈 高如常 花钹大鼓 大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