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当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决定将自己的毕生作品捐赠给深圳时,他也许不会想到日后在这片土地上,一座以他命名的美术馆将会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并成为当地美术事业的重要地标。以名家命名的美术馆并不少见,但在名家个人纪念馆与公共美术馆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上,关山月美术馆(下简称关馆)领先于国内同行。记者采访了国内多位专家,他们纷纷对关馆的经验表示肯定。
据悉,纪念关山月100周年诞辰暨关山月美术馆建馆15周年系列活动从今天开始将拉开大幕。
1 不仅姓关,还姓赵钱孙李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对2002年的那个夏天,记忆犹新。关馆建馆头5年,一直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那年,他们请来一批国内专家对此进行研讨,陈履生便是其中一位。当时专家们结合该馆的藏品优势,确定了该馆的学术目标是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兼顾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后来还将“设计艺术”纳入其中)。“当时明确以一个学术课题作为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关馆是第一个。”陈履生回忆,“15年前关馆刚落成时,我们是以观光的心态来参观的,因为它的硬件在当时属国内一流。但15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为它的软件——即它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所折服。”
陈履生口中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着一列长长的名单。比如持续办了15年的常设展“关山月艺术陈列展”,今年入选了国家重点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而关馆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华君武、吴作人、傅抱石、黄宾虹、李青萍、黄叶村、李焕民、黄君璧……在这个课题中,关馆不仅姓“关”,而是被冠以了“百家姓”。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也对此印象深刻:“关馆每个大型展览之后都会举行研讨会,更难得的是研讨会的成果会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很多美术馆来说,搞活动容易,出学术成果难。这使得它在国内美术界的学术地位不容小觑。”
其实,关馆研究的领域并非“独家”的,不少高校和国家级研究院也在该领域孜孜以求,但关馆却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陈履生告诉本报记者,关馆的成功之处,是它的研究是基于展览进行的。“其他研究机构的学术成果,主要以出版物形式公开,流传圈子非常窄。但关馆的成果却以两种途径推广:一种是针对专业人群的出版物,另一种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展览和沙龙。如此一来便能做到高端专业与大众推广并行不悖,专业价值与社会效益一网打尽。”
2不仅是圈子的,还是城市的
一个美术馆,如果只关注某个画家或者某一流派的艺术研究,那么它始终没有脱离“名家纪念馆”的局限。然而关馆虽是以名家命名,但却以公共美术馆定位,因此它的学术研究积极地切入深圳城市文化,比如设计艺术。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对关馆给予了很高评价:“关馆主动结合深圳市的文化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拓展自身职能,不仅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关馆与深圳设计文化的结缘,始于2003年。在深圳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新形势下,关馆整合各方资源,举办了“深圳设计03展”,这次展览激发了深圳设计师的创造热情和文化责任感,它的成功,使有关人士萌生了设立中国平面设计双年展的构想,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GDC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从此,这一品牌获得了更高的发展起点和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深圳设计03展”大获成功之后,深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以此为契机,提出了打造“设计之都”的战略构想。
尚辉回忆,今年年初在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榜单出来以后,他发现关馆是唯一一个以名家命名的美术馆。“榜单中以国家级美术馆和省级美术馆为多。由此可见关馆的特殊之处——它与城市密切的程度,的确是国内其他名家美术馆所达不到的。”尚辉表示。
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设计艺术展,都把会场设在深圳,尚辉今天回忆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国内许多体量比关馆大得多的美术馆,都不敢承接这么大型的展览。纵观他们的设计展,都将眼光放在国际范围内。可以说,这个馆为沟通深圳与全国、世界提供了一条渠道。”
3不仅能看,还能参与其中
作为城市内重要的文化机构,美术馆不仅肩挑着学术研讨的重担,更身负对市民进行审美普及的责任。当一个美术馆不再让观众被动地“看”,而是让市民愿意主动走进去“听、说、读、写”,那么美术馆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仰望的艺术殿堂,而是市民寻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怪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杂志社主编李一毫不悭吝地评价:“关馆的公共美术教育在国内处于前沿位置。”
去年,李一曾在关馆办过一个书法展,在布展的时候,他以为“会像国内很多美术馆一样,展览开幕以后就门可罗雀”,没想到在展期内的每一天,进场参观的观众都络绎不绝。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关馆那支庞大的文化义工队伍,“那些年轻人热心地为观众讲解,让艺术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让我非常感动。”
在公共文化空间引入义工服务,关馆在美术界是走在最前面的。2007年初,关馆率先免费向全体市民开放,从此以后,文化义工的黄T恤成为关馆一景。文化义工一方面缓解了免费开放后观众流量增多的矛盾,另一方面,文化义工也通过自己的志愿行为、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观众,观众在受助的同时也得到了道德辐射。
另一公共教育品牌“四方沙龙”,在市民心中也具有很好口碑。多年来一直为“四方沙龙”出谋划策的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表示,“四方沙龙”从2005年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该沙龙与艺术讲座有什么不同?举个例子:上周六陈履生在该沙龙开讲,光是PPT的容量就达到60兆!可见来演讲的专家都非常用心准备,而市民自然受益匪浅。
“我们要求专家们要用形象的方式来讲艺术,每位专家都要带来PPT,将演讲与艺术欣赏集合在一起。而且讲座强调平民视线,专家用听得懂的语言来讲公众关心的问题。”孙振华说。据了解,“四方沙龙”目前为止已有近万人参与受益。
随着关馆建馆15周年活动大幕拉开,关馆的儿童体验中心、艺术图书馆和艺术书店将相继开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