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马书林:蓦然回首 我画是我
2017-01-15 来源:艺术版权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马书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委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一位身处国家级艺术殿堂领导岗位的艺术家,马书林的艺术成就,以一种公认的高超水准,脱离开他作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身份,纯粹而美好。马书林其人其画,刘大为、冯远、杨晓阳等大家均有过高屋建瓴的评价与精辟深刻的剖析。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学术层面的权威肯定固然重要,但其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释放时那种绝对深入和真实的艺术姿态,实际上更为珍贵。

近代以来,自中国画大师关良开始,京剧人物就成为中国画描绘的主要题材之一。京剧这一古老厚重而一板一眼的国粹,在马书林这里却与前人有所不同——他卸去了京剧所背负的过多的历史承载,而只保留下其作为传统世俗民间娱乐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再与他个人内心所沉淀的中西学养、生活体会融为一炉,从而才有了他笔下的灵逸奇姿、精妙怪趣。

京剧人物并不是马书林唯一的创作题材,但却是他最为感兴趣的题材之一。早在30年前,马书林出于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进修经历,开始对京剧的行头、扮相等充满传统装饰意味的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京剧在世界戏剧史上来说,本就是极具抽象表现力的一种戏剧类型,而马书林则在抽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生旦净丑那些极具特点的脸谱,在马书林眼中成了蕴含无穷趣味的创作元素。正如冯远先生在国家大剧院“书林画戏”展览的前言中所说:“大约同为国粹的京剧与水墨写意形式的国画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要旨的表现。表意的艺术,既能会得剧中意者,必亦能识得画中趣,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水平。”

创作以何为纲?恐怕是每个艺术家都会深入思考的问题。对马书林来说,无论是早年学习工艺设计时的综合材料作画、壁画临摹等艺术实践,还是之后在鲁迅美术学院担任的美术基础课教学,以及现在担任中国美术馆的领导,都是一种艺术素养的积累。他将自己接触到的、观察到的所有的艺术家与艺术品剥茧抽丝,保留其中最为典型的民族与时代特色,然后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真情实感结合,自然流露与笔下,形成了一种让所有人观之严肃中有谐趣、高雅中有愉悦的艺术呈现。

欣赏他的戏剧写意作品,浑然一气,毫不矫揉造作,并且有时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稍显调皮的“冷幽默”。据马书林自己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画面,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一些熟悉他的好友,都认为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作为一个负责中国美术馆众多繁杂事务的管理者,他在工作中必须尽可能做到逻辑清晰、严肃负责,丝毫不得马虎。而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那些机巧灵动、活泼天真的天性,那些释放张扬、肆意玩闹的欲望,均在画笔上毫无掩饰地流露出来。

实际上,马书林早年曾经创作过许多优秀的工笔画,其线条流畅自如、设色生动淡雅,算是上乘之作。但后来他自己却将兴趣主要放在了写意画上,因为觉得只有写意才是舒展胸臆的最佳手段。京剧是写意的,中国画也是写意的。所谓写意,即重在“写”而不在“描”,与现实且近且远。无论京剧的荡气回肠,还是中国画的畅神怡性,都因与现实且近而为人倚重,因与现实且远而为人憧憬,京剧与中国画中的人与物都或可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然其声色、姿态、意象又为现实所未有。正是这种审美上的浮动感和不确定性,让写意画有了无限的可能,在神游纸上之时也就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

一幅画作,终究是用来让人们欣赏的,其装饰性也就不可忽视。马书林的戏曲写意作品,善用焦墨,勾勒点染,配之以跳跃鲜艳的色彩,与冷峻怪异的造型形成鲜明反差,但其结章构图、线条韵律、神态气象却是浑然一体。抽象的线条、色彩、造型,在这里均成为表现性强烈的装饰符号。这样一来,中国画这一让许多人认为古老传统的艺术门类,在他笔下成为了具有现代时尚感的装饰艺术品。就算将他的画作陈列于充满玻璃、金属、几何线条这样的典型现代室内空间之中,也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突兀。而这一点,是许多中国画的作品很难做到的。

传统与现代该如何结合?马书林从不在心中纠结。因为真实,因为修养,他的笔墨自然达到了“继往圣而不守旧,与时进而不急功”的境界。也许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正该如此——不必纠结于模仿先贤,不必纠结于迎合大众,更不必纠结于标新立异,只一“诚”便足以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对传统、对时代、对世界、对内心的“诚”。对真实自我的真诚,正是马书林绘画艺术的精髓。

名家评论: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顾问)马书林运用白己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果的探索,创造出一幅幅既反映了京剧艺术的鲜明特色,又表达出他自己对这门艺术的独特体会,跳跃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绪。他用传神之笔,用别具匠心的墨与色的搭配和平中求奇的章法,勾画人物形象,组织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大场面、大构图以气势见长,不失精妙细节;小场面、小构图别有情趣,小中见大,均见扎实的艺术功力与修养。

冯 远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从作品看,书林似属于那一类性灵派风格的画家,画风受水墨大写意和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美术造型、装饰构成主义特点的影响,作品朴拙强悍、泼辣放达。尤为突出的是,他着力发挥水墨材料自身特性,并将其与所描绘的人物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尺幅之间,大气荒率,从而产生一种综合性美感,这种通过作品所溢散出来的形式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崇尚阳刚、追求率真、野逸生辣的品格。

刘大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表达的并不仅仅是戏剧本身的内容,而是通过这样一个载体,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绘画语言跟现代的构成、现代绘画的观念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是传统的语汇,传统的材质,但给人一种很有时代感的艺术感受,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的戏曲人物画都是鸿篇巨制,不是一味追求笔墨趣味的文人画小品,他能够把这个题材创作得这样有气魄,有影响力,有厚度,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吴长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他的戏曲人物画常以大幅面、大场面、大格局、大气势,充分体现着书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理解,独特感受,并对中国传统戏曲题材有其探索性的突破和建树。我们可以窥见他对水墨大写意表现精神内在美的探索。他将水墨语言技法和现代绘画、现代设计等诸要素毫无束缚地在作品中做了最佳的融会,并很好地注入新时代的人文气息。

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没有人像马书林这样敢于直接面对传统经典,画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大幅作品,把人画的跟真人一样高,我觉得这是难以想象的。他很好地解决了对传统形式的再创造,他对于色彩和笔墨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传统形式和现代语言的融合这几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他的很多作品已经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超出了我们以往对表现京剧人物的视觉感受,非常精彩。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书林的艺术创造借赖于视觉思维的宽阔,发力于笔墨语言的深度,以戏曲人物为载体,淋漓酣畅地表现自己的性情,表达大时代的文化气象,从艺术语言本体和艺术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笔墨与意境的超越。在画面结构上,他以艺术通感为契机,汲取京剧艺术中的诸多不同信息片段,或程式或姿态、或场景或戏文,都通过他的观念化处理,演绎成一种种具体画面的形式构成,形成一幅幅大写符号的观念合成,使得观者进入声像交融的空间。

韦尔申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水墨与中国戏曲题材,作为书林作品中的特殊印记,既被他赋予了强烈的自我观照,又有着难以摆脱的传统人文道德与责任诉求。那些豪放飘逸的笔墨以及浓烈斑斓的色彩,成为他最直接最自然的情绪流露,他那完全个性化的视觉风格,早已超越了经典化的模式,以全新的当代笔墨改变了人们传统记忆中的“中国画”。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刘大为 邵大箴 马书林 蓦然回首 我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