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张学良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之一,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少帅”,似乎有点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一介武夫的味道。而实际上,张学良乃一儒将也,他不仅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更写得一手好字,行书、楷书、隶书、篆书皆有不凡功底。可以说,张学良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惊心动魄的故事,还给中华艺术宝库留下了飘逸精美的书法艺术精品。
大小由之
张学良写得一手好字,龙飞凤舞的草书、遒劲秀丽的正楷、行云流水的行书、凝重精美的篆体,张学良样样信手拈来。过去有一种毛笔,叫大小由之,以此来形容张学良的书法,倒也不为过。当年,好多人以拥有张学良的墨宝为荣,求字者络绎不绝,张学良的赠诗、题词也多见于当时的报刊、杂志当中。这其中有巴结、讨好张学良的意思,但张学良扎实的笔墨功力还是于此可见一斑。
张学良能书,以篆书最为人称道。“白珩非宝”这四个字,是张学良1929年为《东北人物志》的题词。珩是古代佩玉上面的横玉,属配件。张学良题写此字,用意显然,希望人们不慕虚名,求真求实。张学良这四字篆书,字体圆融、整齐、匀称、端正,用笔到位,结体工稳,字里有筋有骨,不张狂,不浮躁,不软弱,笔墨雅健。时年张学良只有29岁,但所书已见功力。后人将这幅书法收入《书法名家作品鉴赏》中,与秦始皇、曹操、王羲之、宋真宗、清雍正皇帝、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以及弘一法师、赵朴初等名家作品收录在一起,被评价为“雅健见襟怀”。
年轻时的张学良,精力旺盛,喜好颇多。他此时的书体点线流畅,富于变化,活泼灵动,朝气蓬勃。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幽禁岁月,曾经统率千军万马的少帅远离战场,远离政治,辗转流迁、孤寂而漫长的山中岁月,让张学良经常用研究国学打发时间,并以书法自娱。此时,张学良的书法有了明显的变化,显得老练沉稳,笔墨厚重,点线凝练,充满了一股柔中带刚的整体气势。
师出名门
张学良天资聪颖,父亲张作霖对其寄予厚望。张学良早年没有进过学校,七八岁时,张作霖任五营统领,驻新民县,在家中设馆,精心选聘了当时八角台地区的儒学名流崔名耀(又名骏生,台安县四道河子人)担任家庭教师,为张学良启蒙。张学良在崔名耀的教诲下,潜心向学,积极进取。继崔名耀之后,张作霖还聘请了台安籍的张锡龄(台安县民集村人)为家庭教师,继续给张学良施教,张学良自小就接受了古文读写的严格训练。
张学良的书法更是得益于名流宿儒的悉心指教,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白金林”。白金林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位著名的书法大家——白永贞、金梁、林汝助。
1915年,张作霖任27师师长,入驻奉天,他聘请辽阳名儒白永贞为张学良的老师。白永贞,字佩珩,辽阳人,曾任奉天海龙府知府,后改任知事、奉天省议会议员、奉天省议会议长、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国文教授。白永贞学识渊博,精通国学,工书法,善行书,因属馆阁体,清秀遒媚。其文学素养醇厚,字里行间蕴藏书卷之气,质度高雅。白永贞为张学良奠定了旧学基础,多年后,张学良对他的老师白永贞有这样一番评价:“先生是一位孝廉公,曾任过知府。我虽然曾从他受教只有一年多,可是我得益不少。他对我从未有过怒颜谴责,许我行动自由放任。关于读书做人他时加劝诱指导。”张学良师从白永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书法却在此间有了明显的长进。
张学良的第二个书法老师叫金梁。金梁,字息侯,进士出身,曾官至太子少保,1930年,金梁任东三省博物馆馆长兼奉天通志馆总纂、四库全书馆坐办。金梁知识渊博,长于书法,能诗善文,其自谓:诗打油,字画符。金梁尤其工书法,擅钟鼎、篆籀,堪称独具一格,时为全国著名篆书家,在沈阳留下篆书墨迹颇多。1929年1月27日,《新民晚报》刊载金梁赠答张学良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偃武修文新一统,将军本色是书生。”可见,金梁对张学良这个弟子的学业还是十分满意的。
在张学良研习书法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尤为重要,这就是书法家林汝助。林汝助的祖父林钟潢是清代隶书大家,清代隶书有“南郑北林”之说,其中南郑指郑簠(fu),北林就是林钟潢。林汝助得自乃祖真传,书法功底自是不凡。张学良的书风形成,林汝助倾注了大量心血。
书如其人
人们常说“诗言志”、“歌抒怀”,又说“书如其人”,张学良的书法,不管是短短几字还是寥寥数语,都能从文字的背后窥见他的心境和情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毅然送蒋介石回南京。12月31日,张学良被军事委员会特别法庭判有期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随后,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张学良被处10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但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不甘沉沦的张学良在幽禁中依然想着抗日救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张学良一再请战,均未得到答复。1938年武汉失守后,张学良被送到湖南沅陵,住苏仙岭。他抱恨长叹,奋笔在高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一行大字。字体豪雄,激愤之情一览无余。同年11月,张学良又被迁到湖南沅陵的凤凰山。几天以后,张学良的好友、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特地去看望他。故友相见,感慨万分。张学良表示只要能出去,做什么都行,并托张治中向蒋介石送去要求抗战的信。结果杳无音信。张学良想到外面抗日烽火已燃遍大江南北,而自己却被禁锢,身不由己,不能在沙场抗日,壮志难酬,悲愤之极,挥笔写下一诗:“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笔力凝滞,泪迹如见。
张学良晚年淡泊名利,不作他想,他的字已没有年轻时的狂放,多见一种淡然与平和。张学良有一首广为传诵的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民族英雄岳飞生前曾有“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名言。张学良借用来表明自己的情志,掷地有声,读了令人感发兴起。张学良为人坦荡直爽,光明磊落,无所畏惧,讲感情,重义气,一诺千金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
千金求一字
张学良不仅自己作诗写字,还善品鉴,喜收藏,广交文人雅士,是民国时期收藏界最负盛名的“四公子”之一。按照张学良自己的说法,“我当年在北方,我算是差不多第二,就不能说第一。我在要是第二个,就不算头一个,就这么讲。我从前没有旁的嗜好,就是收藏字画,个人管道也有,拍卖的也有,一种嗜好。”
张学良曾收藏古代书画600余件,其中有王献之的《丙舍贴》、小李将军的《海市图》、董源的《山水卷》、郭熙的《寒林图》、宋徽宗的《赦书》、米友仁的《云山图》等,均为珍品。九一八事变后,这批藏品落入日本人手中。
张学良收藏了好多明朝的古董、画,后来被卖掉了。唯独明朝的书法,张学良一直珍藏着。张学良晚年曾说:“那个(明朝)的书法啊我都留着,我很喜欢书法,我留着,现在恐怕在台湾呢要拿出明代的书法也是不容易的,我专门留有明代的。清代的当然我也有,(但)现在差不多都没有了。我原来留书法留很多很多,明代的书法恐怕是我收得最多的,还有扇面,大的收不起了,明代的书法、扇面,明朝有名的这些人,我差不多几乎没有没收到的。明四大家,明朝这个所谓画工精美的,我就成套的,有的没收到,收不到。在大陆还可以,在台湾很难收到。”
为了得到“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一幅字,张学良不惜千金求一字。他曾回忆说:“我有一幅字,我当年是花三万块钱的,二十九个字,就二十九个字,我花三万块,一字千金呐。”据说现在这幅字被日本横滨博物馆所收藏。(文:程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