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局部) 林凡
落英(局部) 何家英
丝绢&剩余价值
姜吉安
【吾艺网1月6日讯】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工笔画展,“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囊括了146位艺术家的近400件大型作品。画展现场,观者无不被工笔画的工整细致所折服。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求工整而逼真”。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兴盛于宫廷和皇家画院,以歌功颂德、张扬伦理为主要特点;那么在当下,工笔画有哪些发展和创新,其时代价值又是什么?
打破传统认知
一桌一椅,桌上摆放着数个器皿,墙上挂一件丝绢工笔绘画……姜吉安的《丝绢&剩余价值》成为中国工笔画大展史上第一件绘画装置作品,非常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耐人寻味。
“这次展览的面貌可以刷新大家对工笔画的习惯认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如是说。
以“精细”著称的工笔画,向来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题材和标准画法,容易显得模式化,缺乏新意。然而在本次大展中,参展作品除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学院派中坚艺术家的学术积淀性作品之外,还包括了新工笔画家的中西融合探索之作,以及部分新锐艺术家跨界进行的综合材料、绘画装置类作品。风格上更多元,差异性更显著。对于艺术家来说,“工”的艺术技法不仅仅是技艺,在此之上,他们还追求更高的哲思、感动和意趣,在与古今文化潮流对话的同时,也从日本的重彩绘画、欧美的当代绘画艺术中汲取养料。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与古今一切艺术创造一样,工笔画创新必然有两种基本途径:以古开今和破古开今。“古代遗产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吸收和运用。用传统的手法破当前的陈规,结合人们新的审美追求,传载新的观念,是创新的途径之一;破古代工笔传统的一些观念和技法,吸收非传统因素的新养料,是另一种有效途径。”他觉得这两种对“古”和“今”的考量,都在当下的工笔画创作中有所体现。
注入当代意识
在本次大展中,参展作品的主题,不仅仅是传统的花鸟虫鱼、山水草木、英雄美人,还扩大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图景、文化景观,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和生活。
“今天的工笔画家大多有一种都市情怀。画家更加注重的是‘我’的感受。具体到表现语言上,他们明显地弱化工笔与写意的界限,弱化‘线’的表现功能,不少画作都是用近于‘没骨’的方法完成的,或许这种不受线的框定的做法,更符合他们作为一个当代人的感受。”评论家贾方舟如是说。他认为,工笔画长期以来都在一个游离于当代语境之外的自足天地中完善自己,却很少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关注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因此,新的观念、新的方式、新的媒介的引入,是无法避免的。“通过新观念的介入,为工笔画找到了一种能够融入当代的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从而使工笔画转化为一种具有当代特征的文化形态。”
范迪安认为,工笔画近年来的创作,呈现出较之以往更加活跃的状态,不同年龄段的画家都在创作上加强了当代意识;不少青年画家更是努力谋求突破已有的工笔画样式和风格,从不同角度探索工笔画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也表示,当代工笔画创作思潮正处于转型、开拓的关键时期,传统工笔画界正在积极探索融合创新之路,秉持当代文化观念的年轻艺术家也在积极研究从观念层面、语言层面的介入。
提炼“工”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传统里,“工”这个词从来就有一种博大的关怀,也有灌注在我们劳动方式中的精神力量。“工”,既是技巧的工整精细,也是一种尽善尽美、扎实进取的态度。
在多元并举的创作生态中,工笔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时间的情怀和精致的意韵有着独特的意义。范迪安认为,当下,人们在现实的匆忙生活面前,很容易忽视时间的价值,流行的是粗糙的消费文化和匆忙的文化消费。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提炼出工笔画的“工”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引导社会通过理解“工”的精神,提升整个社会在审美层面上的品质,是工笔画可以体现的社会价值所在。
“今天,工笔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就是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提倡慢生活,提倡心灵的休养生息。工笔也应该从‘再现’向‘表现’转型,从‘歌颂’向‘反思’转型。
”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说。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工笔画提供了这样一个通道:让人们放慢脚步,调整心态,对生活保持探究的诚意和敬畏,对艺术付出时间和耐心。工笔画的精描细作,不只是因物象形,更是修身和静心;其所提倡的精微之义,是对日常生活的细微关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文:赖睿)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