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消费艺术品不是血拼式购物
2017-01-15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资料图片

20世纪初,一位名叫詹姆斯·杜维恩的艺术品交易商认为美国富人的艺术品位很差,于是他在“一战”后收购了大量的祖先肖像画,然后把它们卖给美国的“新贵”们。这些富翁新建了豪宅,总想挂几幅古老的油画肖像,权当拿自己的祖先“充充门面”。后来,艺术品市场几经起伏,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养成了购买艺术品的习惯。即使买不了天价艺术品,他们也会兴致勃勃地到画廊或美术馆购买“买得起”的艺术品甚至是艺术衍生品,将自己的家或办公环境装点得更有品位。正因为大多数购买者对所购艺术品怀有深厚情感,所以一旦买回,便不会轻易出手。对他们而言,艺术品消费与读书、听音乐会具有同等的地位。

与大多西方人注重艺术品的人文价值不太一样,在当代中国,大部分国人在购买艺术品时格外注重其经济价值。在经历了炒股票、炒房地产、炒邮票之后,艺术品投资成为一只新的“原始股”,不知有多少人在满怀期待地等着它走高、飘红。“艺术北京”博览会掌门人董梦阳就曾表示,即便是保守估计,中国艺术品购买者中也有80%是单纯的投资者,“我们没有很好的艺术基础,意识不到艺术品首要的功能是审美。”

事实上,艺术品具有投资功能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在种种投资类型中,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问题是,一当投资过热,就会变成投机,这不仅会对市场造成危害,也会导致艺术品本身的文化属性被忽略、被荒废。因此,倡导艺术品消费观念,就是希望将大众的关注点重新拉回艺术品本身,使大家在进入艺术品市场时不至于太急功近利。

艺术品可以陶冶性情、愉悦心灵,甚至能够增进并改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本质上讲,艺术品的文化价值与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是相通的。但是因为它的实体化存在,也导致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投资渠道,继而出现艺术品投资过热的局面。这对文化的发展显然有害无益,也不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购买艺术品无非出于三种目的:消费、收藏和投资。而这三类艺术品持有者们的心态也是不同的。收藏和消费虽然同样出于兴趣和爱好,但收藏往往有“传宝贝”的意思,消费则更注重纯粹的精神愉悦。投资则是买进一件作品,并做好了涨价时卖掉它的打算,投资者看重的是艺术品的价值。当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关注重点基本在投资上,于是“天价”、“过亿”等新闻往往能轻而易举地“上头条”。

事实上,以收藏的心态去达到投资的效果,似乎是最佳状态。当你的孩子长大后发现家里有一件那么值钱的宝贝,对你的艺术眼光表示敬佩时,你多少都会有些成就感吧。最悲催的是与之完全相反的情况,以投资的心态进入,最后却发现只能“收藏”。自己本来对某件艺术品没有感情,许多年后,这件艺术品的价格不升反跌,想卖出去又不甘心或没人接手,于是只好一直任其占用着自家的角落。就算通过买进卖出换回一堆钞票,到头来可能也会发现,手里攥着的钱终究买不回原来卖掉的那些艺术品。而且,一旦大部分买家怀着投资目的进入艺术品市场,关注的不是艺术品的审美特性、不是自己的精神触动,那么,就算所有人都在谈论艺术品,艺术也只是换取钞票的手段和渠道,毫无文化价值可言。所以想给那些在艺术品市场里“血拼”的人提个醒儿:如果购买艺术品没有点儿金钱以外的灵性或精神需求,还不如用这笔钱投资点儿别的。(文:张硕)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艺术品市场 消费艺术品 杜维恩 董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