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书法公共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2017-01-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书法艺术是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成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尽管随着时间改变,许多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我们每日生活在文化遗产之中,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存在,看到这些艺术仍然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法艺术在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持守既往,超越现实。既往就是书法遗产,书法家的持守是面对过去的,追寻经典,钟情于古人留下的片纸只字,由此去探求书法史上那些创造了无限光辉遗产的先贤的智慧、生命。而书法家的作用,就是在坚守文化遗产不使其流失的同时,将书法艺术弘扬光大,以此对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书法艺术是作为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存在的,从艺术本体意义的认知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彰显人的生命本体及对人的精神的深切关怀,是超越此时的现实生活的。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似乎书法就是书法家的事,有这么一批人孜孜不懈地研究、创作就足够了。只把书法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视为书法家、创作传达、审美客体感受这么一个流程或信息系统的构成。通常认为最重要的是书法家,因为他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而忽略广大的接收者。因而当今的书法活动,大多是与书法关联的人在参与,余下各行各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工之细把人的兴趣爱好隔离起来,使得不可能有更多的人群参与,认为书法创作就是满足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是一种自我精神的高级娱乐,与欣赏者没有关系。这本身就是缺乏一种公共的眼光。

艺术的公共化,应该一方面强调公众,一方面强调艺术,能做到书法艺术引导公众,公众普遍热爱艺术,才是最佳结合。艺术的公共化趋向是很明显的,不能只强调、津津乐道艺术的小众化、贵族化,而应该站在公众的角度,让艺术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享用到艺术的快乐、温暖,使更多的人感到书法艺术与己有关,自己有能力参与。一些书法家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追求个性、哪怕是偏执的个性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无暇顾及书法传播、教育、普及这些社会性的公益责任。其实,书法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的反思:我们为弘扬书法艺术进行了哪些与社会、与民众有益的工作?如果自己的创作只是适己,与人们在这个生存空间所关注的问题无甚关系,感受不到书法艺术给公众带来的益处,那是没有作用的。

当代书法要持续性发展,首先需要有很大数量的群体,这些群体是阶梯式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书写状态,不同教育背景,接续无端,没有断层。艺术的公共化,让跨界的特点变得十分突出,书法艺术,除了书法家需要,不同性别、职业、文化修养、身份地位的人也都需要。把书法看作用来提升精神调剂生活的一种良好形式,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样,就不能仅仅考虑一小部分群体、一小块区域、一些特定的人。做强做大是持续发展的目的。广大的人群分布在广大的场域,有长远的计划,书法才能实现其更大的理想。书法强调公共,因为它是没有疆域界限的,是开放的、敞亮的。异域人群认识中国,有时就是从某几个书法符号、某几段乐曲、某几笔色调开始。如果守于本土,也就难以推动传统艺术的更新和进步,难以走向世界。而把书法做强,这个强则从公共艺术的角度不能解释为强化、强调,而应是柔韧如水的持守、巩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时进时退。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弘扬文化遗产的基本任务是教育,书法艺术要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书法教育就是文化发展策略中不可忽视且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强化书法艺术在精神生活中的提升作用,落实书法艺术的实际作用,不流于玄虚,偏重于实践,有迹可寻,有体可依。目前,我们的书法教育仍然很薄弱,缺乏有序渐进的引导、深入。而只有做好书法教育工作,才可以使书法艺术的学习、传承持续不断。如果教育强大了,书法艺术的根基就扎实、厚重。这显然是值得整个社会重视的,应形成大规模的传承的潮流。丹纳曾经说:“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地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当下,书法艺术的教育显然有一些不能应和这个时代,需要对现有环境系统中的诸种软、硬约束因素进行选择和调整,协调地推进艺术共享,构成一个和谐的审美场,使受教育者能够感同身受地热爱,产生对这门艺术的自觉追求,令书法艺术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必需。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书法作品 书法史 书法家 书法公共化 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