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书圣 敬畏取法
——评周振华书法艺术
书法作品 周振华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化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即历代的书法大家、名家,除其书法技艺盖世绝伦外,文笔文章也异常精彩,动人心魄。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作家书画院院长、北京书协理事、北京昌平文联主席周振华在文坛早有盛名,然而他的书法同样造诣颇深,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文学与书法兼收并进、相得益彰。
文学界的评论家们认为,周振华的散文之美,没有刻意的营造,没有矫揉的粉饰,它来自于乡间,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庄稼的质朴;它倾注着真挚的情感,带着父爱的慈祥,带着母爱的温情,带着家乡的梦萦。细观他的书法,简洁、质朴、清纯、温文。周振华以唐楷开蒙,自幼勤学苦练,这无疑为他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敬仰王羲之,以致他常常走进旷野,以一位书者的虔诚向着群山呐喊:“跪拜羲之,拥戴书圣!”他的案头也常以多种字体呈现这八个字,这是他心灵深处发出的敬畏。
他的行草书取法“二王”,对晋人的名碑法帖独有钟爱,用功最勤。此笔意书写的联句和诗文,其结字端庄、朴厚古茂,凝重中尽显峻利,雄强中又不乏隽美。他的楷书取法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帖,其所书写的《紫气东来》《书以言情》《积健为雄》等作品,皆笔力雄健而又不失活跃灵动。而他尤为擅长的是行草书,在行书取法上,紧紧扣贴于王羲之集字之《圣教序》,字字苦攻求至。他的行书得益于《圣教序》,小草严格取法书圣之尺牍、十七帖,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经典法书之滋养。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临“二王”笔意的作品,以及“松涛山岳”联等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书卷气,温文尔雅,恰到好处。近年来,他又上溯汉代碑碣与商周钟鼎大篆,尤以汉碑最有心得。周振华在这些年间潜心求索,笔耕不辍,诸体兼擅,并能入帖出帖、脱胎换骨。
周振华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广泛涉猎,多有所得,他偏爱历代法书经典,从研习经典中寻找创作的滋养。他经常说:“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临经典之帖,要找源头,找对源头。不然,一辈子、两辈子的功夫都会白搭进去!学书,要心到手到,更重要的还有人品要到。”他学书注重的是从深层面上体悟,从规律入手,循序渐进。在他看来,“取法乎上”是学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挖掘,正本清源,做长时间的积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而在深层面上体悟的同时,他也在广层面上游弋:文、史、儒、道,涉取广泛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坦然的处世态度,如此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独具个性和审美内涵,也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审美取向。在这其中,他的作家背景,对其书法创作不无影响。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书法作为艺术之中的一个门类,亦离不开文学。在周振华的艺术世界里,文学总是温润着他所开辟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文学具有极强的渗透功能。在他看来,书法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是神韵与意境,文学则在叙述中传达着感悟与思考,他应邀常为一些报刊题写文学作品标题,他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创作,比自创作品更有意味。“其实作家书法颇显文人的亮色,作家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有些人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当问他们为什么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感觉。感觉作家的书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灵动。”作为书家的周振华,一如他的一幅章草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笔墨之中自有作为作家的周振华的独特味道。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