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萧平的绘画样式
2017-0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台湾太鲁阁胜境》 2009

邵大箴

萧平在书法、中国画创作、书画鉴赏和美术史论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诸多论家已著文给予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位萧平绘画作品的读者,本文仅就其中国画的体貌、样式,发表些浅显的看法,以此作为与萧平的一次学术交流,并就教于读者。

传统中国画家历来讲究创作自己的个性面貌,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都拥有独特的绘画体貌、样式。

画家作品的样式、面貌,与其个人的经历、品性与学养有密切关系。萧平出身于有浓厚国学氛围的书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青年时期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到傅抱石、钱松岩、林散之、亚明等现代金陵诸家的指导,并有机会参与当时国内艺术界的多种学术交流活动,视野得以开阔。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后在南京博物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古代书画作品,开始钻研古代书画鉴定,得到徐沄秋的悉心指导,后又拜师徐邦达,随其鉴阅故宫及南方诸省市博物馆珍藏的作品。长期以来,萧平负责江苏省书画鉴定工作,过眼书画逾万件,为国家及时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20世纪80年代起,萧平回到江苏省国画院,成为职业画家。不过,他一直坚持着书法、绘画、鉴定和史论写作四项并举的方针,一面从事书法与绘画实践,一面仍继续书画的鉴定与研究。无疑,正是基于这些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修养,构成他与众不同的绘画面貌与格局。

萧平说:“我相信,建筑一个广阔、深厚的基础,才有塑造成功大厦的可能。”他不断地钻研艺术鉴定和研究,他不懈地体察和感悟人生、自然,均为其构建个性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平的绘画创作不定格于一个品种,他兼顾山水、花鸟和人物三个方面,坚持从生活出发和有感而发的原则。早期作品重师承,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可谓“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为我所用,在尝试各种技法中抒发内心感受,寻找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他自成一体的儒雅、平实、柔和的绘画作风。惟其不露锋芒,乍一眼看似平常,但只要稍细心阅读,便会发现他不凡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其中包括以书法为功底的笔墨修养,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品经得起品评、琢磨和推敲。显然,这既是他学养的自然流露,又是他个人性格的真实反映。笔者在与萧平的接触中,感到他是一位艺通古今、思维敏锐的学者型艺术家,但他从不自命清高或自视孤傲,举止谈吐总是温文尔雅,其画如其人。

萧平说:“中国画的意象体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在掌握其理法之后,便可在造物和意念之间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他深知,鲜明个性的绘画面貌无须刻意追求,而是随着生活体验、艺术实践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水到渠成地显示出来,他所要做的只是因势利导地加以强化而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他将自己的画室“朝华馆”更名为“爱莲居”,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激励自己“淡于名利,不倚不傍,唯真、善、美是求”。同时,萧平也颇钟情于莲荷的创作,之后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并出版《莲韵》画集。他在这本画集“代序”中说,这第二本画集“都是花甲后的作品。较之为第一本……大约总有一些变化的。”出于谦虚,萧平没有道出其水墨荷莲与前期作品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笔者看来,他仍然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儒雅、柔和的气质,但绘画新作的品相发生了变化,变化发生在他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意象的创造之中。简单地说,他一方面更大胆地从传统大师的影响下走出来,忠于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发自己的情思和展现胸襟;另一方面,他在造物和意念之间更多地重视意念的作用,作品更具写意性。

他从小爱花卉,荷花是最爱,他在观察和写生中领略和赞赏荷的美。但他的这些作品距离写生较远,而是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技巧、技法也更为放松、自由。他迷恋于大写意手法,或用流畅的笔线,或用泼墨泼彩法,尽情地挥写,格调或清新或雅丽。我欣赏他的泼彩画作,如《玉露洗残红》、《朝雾荷池》等,彩与墨和谐地交融,形成浑厚、丰满、充满情致和神韵的画面,整体氛围令人陶醉,细部处理耐人回味,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表露了他的豪爽、率真、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性格,写出了他心中的荷莲,更抒发了他的审美理想。笔者认为,这些莲荷作品是萧平绘画创作的转折点,是代表他艺术成就的绘画样式,也表明他正在以更稳健的步伐朝着意象创造的方向迈进。

萧平的绘画创作还正在进行之中,未来的前景是可以预料的。凭着他的勤奋、学识和悟性,萧平绘画样式的个性面貌会更强烈、更鲜明地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傅抱石 南京博物院 台湾 林散之 萧平 邵大箴 钱松岩 绘画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