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右)
【吾艺网1月15日讯】5年没有新作面世,1月8日,陈丹青携三本新书《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现身北京与读者进行分享。在与现场客串主持、青年作家蒋方舟的观点交锋中(上图),一个50后一个80后,一个背负集体记忆,一个强调私人体验,两人不断擦出思想火花。谈起蒋方舟新作独特的个人叙事风格,陈丹青坦承,自己不敢在文字中表达个人经验,“我觉得是个很难为情的事情”。
从2008年的《荒废集》开始,陈丹青几乎没有再出过书,写作的杂稿倒是有60多万字,扔掉20多万字,变成30多万字,于是就分成了三本出版。陈丹青介绍道,《草草集》是一个单篇,《谈话的泥沼》是把一些乱七八糟的访谈编成一本书,《无知的游历》是一篇很长的游记,也是陈丹青少有的中长篇作品。“几乎所有的稿子都是别人的约请,很少有我自己主动要写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我真的是个业余的写手。”陈丹青笑称,他写稿子很慢,比画画差多了。
在得知蒋方舟写作时都会提前将主题纲领条理清晰地构架出来后,陈丹青十分惊讶,大呼这太牛了。原来近年来他时常受困于自己的写作,创作开始前不知如何构思,只能采用很业余的写法。“我经常这一行写完,就完全不知道下一行写什么。写着写着觉得可以分段,就开始了下一段。”陈丹青说,当他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就交付给经历与印象,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因为喜欢蒋方舟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另类审判视角,陈丹青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关于个人经验的表达问题。“我受木心影响,一直不喜欢在写作中表达私人记忆,怕会陷进个人情绪中无法自拔。”陈丹青认为,写作就是要作家本人退开,别人进入到你的写作里分享你的经验,他不想去主动告诉,“因为50后、60后很少写个人经验,我们那个年代属于意识形态教育,没有很强的存在感和自我意识。除了王朔,他扭转了这个情况。从60后作家余华、苏童开始,作家越来越主动地在写作中融入私人经验,到了80后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几乎只剩下私人经验。”
蒋方舟的《审判童年》还让陈丹青想起来他也有第一个恋爱经历,“那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我不太记得她的样子了,她贴着我耳朵,用上海话说我们长大了结婚。现在想想,那感觉舒服死了。但是我从来不会想到写出来,很难为情的”。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