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扬《雨中月身宝殿香火正旺》
陈辉 《观众》
朱智伟雕塑作品《错觉》
徐累《马识图》
汤国 《无题》
方骏《舟泊江南》
【吾艺网1月18日讯】2014年1月18日,由现代快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可一美术馆、JaLouse艺术时尚主办的可一艺术节“江南叙事”艺术展在可一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艺术展不仅标志着新落成的可一美术馆正式开馆,也标志着经过三年时间设计建设的江苏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正式开园,一座全新的艺术村落崛起在南京市东郊。来自国内各地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和诗人云集南京,以艺术交响的形式奏响了江南春天的序曲。
据悉,可一艺术节包括四项主题活动,包括“江南叙事·艺术展”、“江南叙事·艺术论坛”、“江南叙事·诗意的聚集”、“江南叙事·江南采风”等艺术活动,旨在对江南文化进行一次集中呈现。
前言
“江南叙事”
找回那个江南
两年前,可一美术馆尚在蓝图之上,钱晓征女士未雨绸缪,开始考虑美术馆建成后的定位和运营,并希望开个好头,做一个精彩的开馆展。出于对我这个老朋友的信任,她提出让我帮她出出主意,设定展览主题。此事一直在我的考虑之中,期间也和钱女士多次沟通,逐渐靠近了现在这个“江南叙事”这一提法。可一美术馆从蓝图到落成,使得开馆展的落实也迫在眼前,钱女士是个处事周到的人,方方面面,滴水不漏,所以,有关开馆展事项,紧锣密鼓地、有条不紊地展开起来。
“江南叙事”作为整个可一艺术节的支撑单元,应该是重中之重。首先,它的弹性大,可以言说的层次特别丰富;其次,它以实际作品呈现在眼前,以直观方式揭示主题的意义;第三,它突出了地域的独特性和文化上的传承性,在目前各地众多展览项目里显得非常醒目。“江南”这一概念很容易仅仅与具体的地域相混淆,我的意思是,“江南”毫无疑问带有显著的地域指向性,但更主要的是文化学上的含义。有不少研究文化比较学的学者不约而同把“江南”的文化描叙成具有阴柔、颓废、唯美、精致等特质的美学趣味—是的,这是自东晋以来逐步形成并发展出来的一种传统。我想提问,在当下普遍粗陋化、浅表化、虚浮化的语境里,我们还能找到以往那种值得我们怀念并重视的东西吗?
无论如何,一种观念的提出都与背后的各种因素相关。例如董其昌的“南北宗”理论,成为几百来画坛的压倒性话语,无非表示了文人画的节节胜利,在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内,其适用性和统治力是可持续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早已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还有没有可能性和意义?我一直认为,在艺术领域里,任何提问最终得由创作来回答。使人高兴的是,在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和作品中,有些好的苗头已初见端倪。国际化也好,多元化也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朴素的道理仍然如滋润心田的细雨,时时存在,润物无声。
最近,我与一些同行谈过“江南叙事”的展览方式,得到回馈令我欣慰,说明在当下的语境里,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它的当下性转换怀有期待。当下性曾经是(至今仍然是)一些貌似前卫的人的护身法宝,他们没有也不愿追问,艺术创作真的是比谁跑得更快更前?在我看来,任何清一色的东西都是对人、对思想、对想象的侵犯。如果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拥抱丰富性,拥抱无限性,则将是我们人生的幸事。因而,可以把“江南叙事”当做一个缩影,它反射出了许多被我们忽视的层次,它补充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力和更细腻的感受力。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并在以后的时间里进一步丰满和充实。
江南叙事·艺术展
29位艺术家画江南
可一美术馆坐落于南京仙林东句容宝华山西麓的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由南京老牌艺术机构可一画廊发展而来。整个园区位于宝华山青山绿水之间,美术馆临水而立,它的落成,意味着南京具有了与国际接轨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展围绕“江南叙事”主题选择参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品以绘画为主体,兼及影像、雕塑、装置,29位参展艺术家包括:曹恺、常进、陈辉、董文胜、方骏 、范扬 、管怀宾、洪磊、黄丹、刘伟冬、罗荃木、沈行工、沈勤、盛梅冰、汤国、邬烈炎、吴维佳、吴湘云、徐飞、徐弘、徐累、杨春华、 姚媛、喻慧、赵勤、周京新、 周一清、朱建忠、朱智伟。
江南叙事·诗意的聚集
500首诗歌咏江南
1月19日晚,可一艺术节将继续掀热潮,“江南叙事·诗意的聚集”主题文化活动邀请大江南北几十名诗人,包括《诗刊》主编商震、《扬子江诗刊》主编子川和《青春》主编育邦等,雅集可一书店&可一画廊,举行诗歌朗诵会,畅抒江南情怀。早在2013年11月,正在筹备中的可一美术馆就联合《诗刊》、《东方教育时报》、《现代快报》、《扬子江诗刊》、《青春》、《艺术时尚》等媒体,以“江南叙事·以诗歌邂逅更美的江南”为主题,面向全国诗坛征集诗歌,诗歌征集一个多月时间,收到200多位诗人近500首诗歌。入选诗歌已收录进《江南叙事·诗意的聚集》诗歌专辑。
江南叙事·艺术论坛
“各界大家”聊江南
1月19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应邀齐聚南京湖南路可一书店&可一画廊,举办“江南叙事·艺术论坛”,围绕“何处是江南”和“江南在当下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和发展”进行研讨。 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主持,邀请嘉宾包括毕飞宇、陈卫新、格非、黄梵、靳卫红、鲁敏、沈朝方、宋琳、吴俊、叶兆言、朱大可、朱赢椿等三十多位专家学者、批评家、艺术家、作家、设计师等,围绕“江南叙事”主题和29位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研讨,阐述各自对江南的理解,以及江南文化对写作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江南叙事·江南采风
实地采风游江南
作为可一文化产业艺术园区2014年的开年大戏,持续一个月的可一艺术节“第一季”将“江南叙事”唱成了热词。在接下来的1月21日至22日,可一美术馆邀请著名艺术家、作家、诗人、记者等30人左右,深入江南进行实地采风,看江南、写江南、画江南、咏江南。据悉,第二季可一艺术节将以“艺术季”的形式呈现,不仅将时间拉长,内容也将更为多元、充实、丰富。以可一艺术区为主场地,以多空间、多场地的包容开放模式,整合江南地区多种文化艺术机构的资源,举办活动,挖掘艺术家,孵化培养人才,打造江南特色的艺术区。
主题·诠释
以“艺术展览、诗意的聚集”邂逅江南
可一艺术节为何定名“江南叙事”?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说,“江南叙事”首先是向历史致敬。在中国历史中,江南一直是一个相当具有骄傲感的词汇。它不仅仅是个地域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含义。它和这里的地理气候有关,和这里的生活方式有关,和这里的文人精英有关,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有别于北方、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传承体系和美学趣味。同时,也是为了集中展现江苏文化底蕴,体现园区开阔的视野,不俗的定位和对文化艺术发展的使命担当。钱晓征说,“可一艺术节不是要给江南一个赋予精确的概念解释,而是希望通过作品的表达,艺术的交流和碰撞,将艺术家心中的江南精神、江南气质、江南意象娓娓道来,以此邂逅更美的古典江南和现代江南。在此过程中,呈现江南、寻找江南、诠释江南和重塑江南。”
艺术节开幕前两个月,策展团队便围绕“江南叙事”这一主题,向29位参展艺术家和艺术节总顾问李小山、艺术节总策划钱晓征发问:何处是江南?江南已死?能不忆江南?通过发问、对话,挖掘可一艺术节主题,确定可一艺术节宗旨,以“艺术展览、诗意的聚集”来“邂逅更美的江南”。
一个民间美术馆和文化产业园何以能立足江南,放眼全国,独立举办如此立意高远又深具人文性、包容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和著名美术评论家李小山于百忙之中助力艺术节担任总顾问。李小山说,扶持、帮助民营美术馆发展是一份社会责任,只有公办与民营美术馆共繁荣,一个地区才会有欣欣向荣的健康艺术生态。可一美术馆建馆初期,就在展览和学术方面与南艺美术馆开展了多次交流和合作。钱晓征与李小山的共识是,民营美术馆在借助与学习专业艺术院校悠久、深厚学术积累的同时,应当有独立于学院体系外的民营特色,那么,可一艺术节将呈现的,应当是独立的学术思想和个性的艺术探索。
此次被甄选入艺术节“江南叙事艺术展”的20余位艺术家,他们都在具有时代的共性大背景下,鲜明地带着地域文化的印记。
在李小山看来,“江南叙事”主题弹性大,层次丰富,在艺术形式和门类上都没有特别的局限性,抛弃了以主题限制展品的展览思路。“江南叙事”具有突出的地域独特性和文化传承性,“这在目前各地众多展览项目里显得非常醒目”。
馆长·心声
“诗意的栖居”
不再是一句附庸风雅的广告词
可一艺术节是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的开园活动。而产业园旨在以可一艺术节为载体,打造有影响力的江南文化艺术区。
对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来说,“江南叙事”具体而现实。江苏作为江南地区的艺术重镇,历来不缺乏优秀的艺术家群体,如今完善而成熟的技术教育和艺术机构,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家,如此成熟而庞大的艺术家群体,不仅需要一个成熟的艺术机构对艺术家们做整体运作和推广,也需要一个纯粹的艺术区。纽约曼哈顿有下城苏荷区,北京有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区、宋庄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上海有莫干山艺术区、泰康路艺术区,杭州有杭印路49号,这些著名的艺术区都已经成为都市文化的新地标。所以她决定在可一文化产业艺术园区内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可一艺术区,借助可一画家村的入园艺术家、艺术藏家、艺术机构、文化产业企业家们,通过可一美术馆、可一传媒出版等资源平台,进行展览、收藏、媒体宣传、图书出版、艺术评奖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持续性地开展艺术活动,丰富和推动江南地区的文化艺术氛围。
可一艺术区以可一美术馆、可园艺术家工作室、可一画家村为主体机构,配套近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包括书店、画廊、画材店、茶馆、咖啡、酒吧、餐厅、花店等,既可为艺术家们定期举办沙龙、研讨、读书会、讲座、画展、拍卖会等,也可以为园区居民提供读书、赏画、品茶、研讨以及书画交易、交流、休闲的文化艺术空间。“与艺术同居”在可一文化产业园,即将成为现实,“诗意的栖居”,不再是一句附庸风雅的广告词。
谈到“诗意的栖居”,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钱晓征感触颇多。在她看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言“诗意的栖居”简单地理解为有山有水的居住环境,而忽略了人文环境的塑造。人文气息是无法靠外在的建筑形式和简单的园林造景营造出来,它需要时间,需要居住者的投入和参与。这也是举办可一艺术节的初衷所在。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诗人雪莱也曾说过,“诗,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钱晓征意图将“艺术社区”的概念引入可一艺术区,她的理想就是把可一文化产业艺术园建设成为一个诗歌的家园,艺术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让人们在艺术中,实现真正的“还乡”。 (文: 李小山)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