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钱晓征:因快报报道,立志打造画家村
2017-01-15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赵勤《黄昏-南京长江大桥》

 

刘伟冬《园林》

 

周一清《远树》

钱晓征喜欢花,喜欢植物。她的花园自然散逸,院子里的各类花木及案头花草都可以和她对话。做沙龙,也能看到案头大把的玫瑰和书店画廊各个角散落的玫瑰花瓣。

对于可一艺术区的总体构想,钱晓征也是意在山水之间,钟情于植物花草。她描绘的艺术区,有香樟大道、樱花大道、银杏大道,有牡丹园、玫瑰园、玉兰园、桃花园、梅花园、桂花园、海棠园,是典型的江南景致。

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相比,当代艺术在南京被边缘化。有鉴于此,钱晓征希望以一种更为包容而强韧的态度来做艺术区和美术馆。“我不想过于强调是做当代还是传统,是水墨还是油画,不想被这些分类局限。以主题来定位艺术区和美术馆,是希望更为多样化、丰富化,更具包容性和强韧性。” 所以,可一美术馆的开馆展览,确定为“江南叙事”,正是为了体现这一宗旨。钱晓征表示,“江南叙事”这个主题,也是可一美术馆未来几年内展览和收藏的主题。罗拉拉

选择南京

因为爱上这座城市的慵懒和从容

生于皖北的钱晓征19岁到上海读书,人生观的确立、最关键的成长都发生在安徽和上海,但她与南京的缘分却早已结下。当年去上海读书就途经南京,火车驶过长江大桥那刻的感受,她到今天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会回到这座城市,落地生根。大学毕业了有多重选择,在北京、杭州、上海、南京之间,钱晓征选择了南京,一住就是26年。

至今想起来,钱晓征仍很庆幸当时选择之正确。“南京合适我。北方固然太糙,但再往南,又过于精致,往往失之于小气。上海也因为人口密集,造成空间的紧张与压力,对人的性格情趣都有压迫感。南京是适度的,中性的,不那么婉约。”北方与南方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呢?钱晓征很形象地举了个例子,艺术家沈勤原是南京人,后来随夫人去了太原生活,他发现北方人的生活“没有过渡地带”,比如煤气开关,北方只有开和关,没有中火、小火之类的分别。

钱晓征喜欢南京的慵懒、闲散气息,这份慵懒、闲散中,透着从容、淡定。高大茂盛的法桐树,并不繁华的马路,有绿荫绿叶滑过脚下,还有古城墙、青石板路。那是六朝古都才有的雍容气势。

很多年前,大学同学和老师从国外归来,来南京小聚,钱晓征请他们去夫子庙的“秦淮人家”,那里的氛围让那些常年客居国外的老师和同学们印象深刻,“刚才还在台上表演的演员,下一秒就成了服务员,为大家送上一道道讲究的小吃,而且每道小吃都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典故。在这里,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文化,是感觉,那是一种"歌舞升平,恍若旧时"的感觉。”

有时钱晓征会想念上海,想念校园里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想念淮海路边温馨的咖啡屋,但是,她说自己会一直在南京生活,钱晓征喜欢江南,她心中的江南,就是现在的感觉。

反思艺术圈

用“江南叙事”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艺术市场浸润16年的钱晓征,如今开办美术馆,她有自己相对理性的考量。以“江南叙事”艺术展作为可一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也是强化“可一”与“江南”的关系。钱晓征如此解读“江南叙事”:“这次的参展艺术家中,有沈行工、盛梅冰、刘伟冬这样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注重呈现江南的山水、园林等地域特征,是显性的江南;也有如喻慧、常进这样的画家,他们作品中的石头、植物、山水等是典型的江南元素,他们的作品更注重江南气质的呈现;沈勤、黄丹,则在作品元素气质以及绘画材料上都体现江南特色,比如水墨。沈勤就认为,水墨就是江南的,北方缺水,哪里懂得水墨。范杨也谈及自己在江南写生的感受,阳春三月,作画时细雨纷纷,作品则"润含春雨",这是江南的气候决定的。也有一些更隐性的江南,比如赵勤、徐弘、陈辉、罗荃木等,他们呈现的是当代的江南,边缘化的江南,旁观的江南,悠闲的江南,以及日常性的江南。”关于“江南”,艺术家们有说不尽的话题,留待每一季的艺术展中慢慢呈现。

钱晓征对艺术圈现状可谓心中有数。她说:“艺术改变生活,但是在南京,无疑当代艺术被边缘化了。”

成都、长沙、北京、上海等地的当代艺术的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大,有人由此认为南京缺少推手,可一美术馆开馆之初,以“江南叙事”主题活动,似乎也绕开了“当代艺术”这个话题,对此,钱晓征解释说:“肯定要关注本土的当代艺术。可一画家村聚集了陈辉、罗荃木、刘国夫、刘波、徐弘、赵勤等南京目前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可一美术馆首要目标是要关注我们画家村的居民们。所以,当代艺术,是可一美术馆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这种关注,其范围、方式、策略等,都还需要有理想的思考。”

钱晓征借用姚媛的一句话来类比,姚媛说传统是一座高山,我们如果去爬这座山,也许一辈子也爬不到半山腰,我们可以自己去做一座小山,与传统这座高山遥遥相对。同样,国内外有很多的成熟艺术区,成熟的美术馆,相对而言,“可一”很弱小,所以,“我们不去攀比,不去"爬山",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打造画家村

让艺术家的工作室不再“飘零”

1992年从大学讲台走下来,进入宾馆行业,5年后以“读书是最美的姿态”为理念,在湖南路开了书店与画廊,10年后自己动笔写画家,如今隆重推出可一艺术区、可一画家村、可一美术馆,这样的人生发展轨迹是否有细密有致的人生规划呢?对此钱晓征笑言:“没有规划,凭着感觉走。”2009年起,钱晓征花了3年时间完成了对20位画家的深度采访,最终推出《画家与画廊》两本影响艺术收藏界的图书。“动笔写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所以坚持,一是因为我喜欢这些画家,十几年的相处,我对他们有话想说,二是这个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每个画家的艺术经历都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此外,我也想通过文字逼着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抽身,慢慢沉淀下来。”

近几年,钱晓征全力以赴做艺术区,这又是一次感性的选择。

可一画家村,起因于《现代快报》的一篇新闻:《消失的画家村》,该文报道了南京幕府山画家村要拆迁,30多位画家不得不各奔东西一事。让钱晓征有了为南京画家彻底解决后顾之忧的想法,并立刻付诸行动:将原来用于建造可一集团物流中心和生产厂区的用地,拿出来建造艺术区。这一想法更是立刻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个月内,便与艺术家签订入园协议。

可一画家村一期签约四十位画家,四十间画室,均为艺术家量身定做。由可一画家村的首批村民徐弘、陈辉、赵勤等艺术家,组成村委会,从画室设计、建造、定价到园区整体规划等,村委会成员全程参与。可一画家村最吸引画家的,是将画家工作室以近似成本的价格,销售给画家们,画家村的工作室可拥有50年产权,这一性质,决定了艺术家的工作室不再“飘零”。画家村村委会成员艺术家赵勤笑称“这是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可一画家村的入住画家也需征得村委会同意,这一举措,确保了画家村集聚的是相对纯粹的艺术家群体。

在钱晓征的描述中,画家村很有画面感:“绵延几十公里,有山有水,画家村白墙灰瓦,简洁,清爽,很酷。园区里有四个天然湖泊,各种植物、花卉、果树,四季有青绿,四季有花开,充分展现自然野趣。尊重自然,最大化预留出空间,这些公共空间里,今后可由艺术家们根据环境来创造和摆放他们的艺术品。”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陈辉 钱晓征 打造画家村 赵勤 徐弘 罗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