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不消停的老汉》。
在部队大院长大,15岁当上通信兵,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对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的长期研习,令他在军营中与众不同。“我都是在业余时间搞艺术创作。”
马国旗的工作室,肖像画居多,勾画平凡的乡村老人,为基层战士、在抗灾一线救人的护士等画特写,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场景……他的画作,让人发现在现代化大潮背后还有不该被遗忘的一个个善良、友爱的群体。
对比
肖像画表达的另一种人生
与一般意义上的为某个群体造像不同,马国旗的肖像画擅长挖掘人物的人生故事,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观者亦能从中进行多种解读。
油画《功臣暮年》画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军人,胸前戴着勋章,有种欲哭的激动表情。“是一位中风的老军人激发了我画这幅画的灵感。中风也是一种暮年,但我想到更多可能:老战士也许在回顾一次艰辛的战役而感慨,或者是忆起离别多年的战友。”马国旗说。
如何把感动自己的东西传递给观众,马国旗的方法是,让画面充斥着强烈的冲突、对比。比如水彩画《废墟上的脊梁》,画面最中间的担架上躺着的是一位年轻女孩,半侧着身子,皮肤白净细腻,举止间有种柔弱的、女性的美,而周围护送她的解放军战士膀子黝黑,显得粗犷、硬性而刚健。两者对比下令人动容,心中跟着画家默默祈祷 “美丽不能失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幅油画——黑灰的主色调里一只手从废墟中无力地伸出,周围却有八只不同的手从不同的方向伸过来救援,带着光亮……马国旗介绍,“这幅作品应该算是5·12汶川地震后在全国最早以美术形式声援抗震的艺术作品。”
存在
农村老人生活的真实记录
马国旗说,不仅只有对比能产生美,美还从生活中来。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生活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
马国旗曾在下基层扶贫时画过一幅油画《幸福花》,刊发后引起过不少争议——有人说他把画中的老农民画得太丑,更多的人说看到时内心一颤。
整个画面构图简单但构思奇特,呈现的是一位垂暮之年的农民老奶奶在接受后辈按摩时喜悦、享受的表情。老人满脸的皱纹、黑黝黝的皮肤、紧眯的眼睛、残缺的牙齿与给老奶奶按摩后生的一双白皙的玉手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奶奶如此容易满足的幸福感很能打动人心,这种朴实的美、不协调的美以及背景中大自然的美,都是一种存在的美。”马国旗透露,他创作该画还有另一层意义:“现在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年轻人要好好地孝敬老人。我们都要多关心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他们很可怜,独自留守农村很寂寞,生活条件又很差。”
在襄阳、荆州等地任职时,他常常走访附近的农村,寻找老人,发现和捕捉他们的生活场景,目前已画了八九幅作品。这涉及到他的一个创作计划——住进农村,在三年内画一百个老农民,捕捉瞬间的美,取名为“幸福老人系列”。
“我要找那些平时在城市里见不到的老人,他们身上透着沧桑感,本身就像是一块块活化石。城市里腰缠万贯的人还有愁眉苦脸的,他们失去了那种淳朴、原始、恬静;农民没什么钱,生活简单也不乏幸福。就像我画的《蔡大妈》,胖乎乎的她身着朴素的衣裤,身上唯一值钱点的就是那一对金耳环。她还一脸的笑,身后全是她种的莴笋。”
马国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某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大校军衔。出生于吉林长春,成长于武汉。从15岁开始就得到刘柏荣、程宝泓、谢源璜等大师指导,作品五次参加全国美展。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