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毛泽东七律诗一首》 赵万和书 释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我与江苏高邮的书法家赵万和相识,源于2009年“全国十大文化经济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那次评选,赵万和是唯一入选的书画家。能从数以万计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不禁让我对赵万和产生了敬慕之情。而更为让我敬佩的是他的字体被命名为“万和字”,这在书法史上也是颇为罕见的。
在交往中,我发现赵万和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举止:每天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手机关机。起初我以为他要午休不愿被人打扰,直到跟随旅游卫视《艺眼看世界》节目组前往高邮拍摄赵万和的书法专题片的时候,才知道他每天两个小时关机是为了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专心研习书法,这个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这正验证了大文豪苏东坡那句哲言:“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应有坚韧不拔之志。”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赵万和擅长行草书,他的草书,明显学黄庭坚,长枪大戟,摇曳生姿。但他学黄而不同于黄,这表现在:其一,他吸收了章草的成分,获得了额外的古意。虽然他没有直接借用章草的波磔,但适当渗入汉隶笔意;其二,他强调了用笔的留驻。用笔易于流而难于驻,万和的草书在吸收前人笔意章法的基础上,明显强调了用笔的留驻。有时积点成线,增加了点画的内涵;其三,他避开了行间穿插。黄庭坚大草一般采用无行无列式布白,而万和则避开了这种章法,采用有行无列式,使作品气息流畅,这与他的审美追求一致。
赵万和的楷书遍学唐人,更上溯魏晋,追求平正博大的风格,讲究用笔,崇尚古法,注重方圆并举,刚柔相济,不以奇巧炫人,更不涉支离乖张。这种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写法,却最吃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基础,加入唐宋人的笔意,最后的定位在宋元之间。他用笔系颜真卿一路的用笔方法,有入木三分之意。点画交代明晰,毫不苟且,而转折处稍微强调圭角,又有魏碑的笔意。间或一两笔,则吸收章草的笔法,避开了唐人结字的熟悉感,而增加了陌生感和古意。其结字瘦峻,中宫紧收,而间或宕出一笔,格外醒目,乍看有黄庭坚的影子,实际上是“百衲衣”、“百家饭”,是他努力集大成、融贯成真诠的结果。章法布白则一任自然,并不故作安排,但又处处穿插得宜,内蕴匠心。最后达到的效果是不求奇自奇,不弄巧自巧,看似平常最奇崛。
万和温文尔雅,他的笔端就会浸润优美,他的作品充满了典雅、温和、简约、飘逸的气息。他的书法,气韵悠长若“疏雨滴梧桐”,酣畅淋漓若“雪尽马蹄轻”,空旷神怡若“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正如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云:“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清末李瑞清更是在《玉梅花庵书断》中明白如话地讲:“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韵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赵万和的书法通篇洋溢诗性的底蕴,其书法作品并不仅仅依附于技巧,更多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
赵万和不受时风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且相当踏实稳健,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书为“敬事”。虽然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天真烂漫的,但学书过程又同时是严格的、“如对至尊”的。
“独持己见,一意孤行”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值得褒扬的品质。艺术家需要勇气,需要在品位的指引下坚持到底,并不断提升自己。这就是自信和勇气。相信,率性而勤奋的赵万和,必将拥有万般和谐的艺术人生。
姚泽民/文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