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不到三十岁的吕立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已在青年电视人中做得出类拔萃的他,面临着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还是去日本留学的抉择。
二十年后,吕立新坐在皇城艺术中心总经理的位置上,无论是作为讲齐白石、徐悲鸿而备受关注的《百家讲坛》主讲人,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还是《跟着吕立新去买画》等著作的作者,吕立新更愿意用“文化学者”的身份概括,从当年做得风生水起的电视行业转到艺术行业,从需要别人领进门的门外汉到今天别人眼中的“师父”,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勤奋,始终是吕立新回过头望时反复强调的。
从电视转行艺术
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电视台的七八年时间里,纷繁的工作让他觉得有些透支,吕立新很想找个能“一个人做的事”。加上当时国内有限的电视水平,吕立新毅然放弃了进央视的机会。尽管在日本留学时期进修的仍然是电视,但在日本期间,日本人对艺术品的珍爱对他触动很大,“我第一次看到吴昌硕原作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日本,他们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有钱人家里,都挂有原作,我在那时候看到大量的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日本‘三山’加山又造、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的作品。”
除了作品本身,另一个让吕立新触动很深的,就是价格。“当时我对他们的艺术完全不懂,但是价钱把我吓坏了。当时‘三山’的作品标价1亿多日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是1000多万人民币。平山郁夫很崇拜李可染,当时李可染最好的山水在国内最高卖到两三千元人民币,这种反差让我吃惊。”
日本之行更加坚定了吕立新放弃电视行业的决心,1996年回国以后,吕立新开始更多与身边从事艺术行业的朋友接触,在这个需要师父领进门的行业,艺术家李晓明是吕立新回忆起来当年那位志趣相投的人。李晓明带着吕立新拜访了他的老师史国良、刘大为等等,“当时一下子就让自己的视野变高了,而且通过认识当年身边的中青年画家,自己就会去研究他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知识储备全是学习摸索出来的。”
知识储备后的实战检验
除了身体力行的拜访艺术家工作室,大量精读美术史、翻阅资料是吕立新转行后所做的重要功课。直到储备了三五年后,吕立新觉得该是实战的时候了。2001年,吕立新揣着7万块钱,和李晓明一同前往合肥朋友家中挑画,“选来选去,7万块钱愣是没花完,5.5万买了十几张当代画家的作品,有于志学、马西光、韩书力等老师的,其中最贵的是陈平画的八平尺的《费洼山庄》,花了1.9万。”于是,5.5万元成了吕立新艺术品投资收藏的启动资金,“上手”的实战果然比纸上谈兵来得更快,从拿到作品的那一刻开始,画家和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成为牵肠挂肚想弄明白的东西。
从逐一研究到融会贯通,吕立新当年很快将收藏目标锁定在了贾又福、史国良、刘大为、田黎明、刘庆和、陈平、武艺等十几位中青年画家身上,吕立新总结道:“收藏都是从离你近的开始,买了田黎明的,你就会去学习周思聪,知道了史国良就会想买黄胄,很自然就开始从当代了解到近代美术史这块。”
吕立新感慨,因为买近代书画而绕不开鉴定的时候,荣宝斋原副总经理米景扬老先生实在给予太大的帮助,“他和很多近代画家都是好朋友,因为过去在荣宝斋做征集,很有经验。那时候去他家以后,闲聊中会谈到很多知识,很多东西一点就茅塞顿开了,他对我的帮助是无私的。”
吕立新开始接触艺术品的那几年,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初级阶段,在一个全面蓄势待发的市场中,只要东西买对了,买什么都赚钱。挨家拜访和拜师交友,让吕立新更加生动而深刻的喜欢上艺术品,而在那个买什么都赚钱的市场初期,艺术品投资收藏带来的甜头更让吕立新发现,原来“一个人做的事情”还能养活自己。
选经久不衰的人物
挖价值被低估的精品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断完善的知识储备和在市场中实战的经验,让吕立新在积累过后发现,这件当初想“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了,知识的积累让吕立新觉得有责任去回馈社会,或者让更多人了解艺术,从百家讲坛的授业传播到著书立传,在需要“师父领进门”的行业,吕立新已经从当年被人领进门的门外汉,变成了如今很多人追逐的“师父”。
对于艺术品投资收藏,吕立新借用一位多年资深的拍卖人士的话:“找一本拍卖公司五年前的图录和今天的对比一下,艺术家重叠的名单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连续五至八年在主流拍卖公司上一场不落上拍的艺术家超不过100位。”面对艺术市场上昙花一现的追逐潮流,亟须被领进门的投资客们究竟该买什么样的画呢?
自然,如果有实力一定是选最好的,买不到最好,就选次好的,吕立新称:“宁选小名头画家的精品也不选大名头画家的次品,就简单地把近几年拍卖纪录的画家统计一下,哪些是场场不落?哪些是经常出现的?如果一个画家在十年里逢拍必有,他一定属于经得起考验、经久不衰的人物,像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潘天寿、吴昌硕、吴湖帆、谢稚柳、关山月、李可染、黄胄等等。”
吕立新提醒,还有一些并非场场都有,却也经常出现的,比如陈师曾、蒲华、吕凤子、王一亭等等,“还有一些价值被低估的艺术家作品,艺术成就很高,作品风格很鲜明,比如李苦禅、王雪涛、叶浅予,这些都是艺术面貌鲜明,却被市场低估的,沿着美术史上认定的老前辈的路子来找,会发现一些目前在市场二三线的大画家的精品未来具有巨大增值潜力。”
艺术品投资要在自己的能力掌控范围内,盲人摸象的做法在吕立新看来不可取,他甚至直言,初入门的投资人应该买自己够得着的作品,“要买离自己所在区域比较近的艺术家作品,比如你身在北京,就首选‘京津画派’,这样不仅可以经常看到他们的原作进行对比学习,而且了解他们作品的人多,请教起来也方便,这样也能降低投资风险。”
新水墨热还将持续
吕立新还特意强调,平时媒体关注往往多是“天价作品”,让人误以为没有强大资金很难进入,实际上吕立新认为,有10万元闲钱就可以起步了。“十万之内不仅可以有很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选择,而且还能买到像关山月、赵少昂、溥儒、于右任、程十发、白雪石等画家的小精品。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当代国画和油画,可选择的空间更大。你买几万元的作品,然后过几年适当加价再卖出去,就可以买价格更高一些的作品了,这样一点点就进入到良性循环的状态。”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论谁都懂,但在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选择时,究竟是该买一张大名头,还是买几张小名头呢?吕立新建议,如果资金充足,又不急于用这笔钱,就买一张大名头,不必急着出手,而是静候时机,定会获得高额的回报;如果急于资金周转,想小赚一点就可以,那就买几张名头相对小的作品,变现相对容易。但无论艺术家名头大小,都一定要买他们的精品。
对于2014年,吕立新认为艺术品市场仍将是平淡的一年,传统书画的精品价格会不断飙升,因为好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今年的“新水墨热”,在吕立新看来这是市场所给予的归类,“今天要找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传统的老艺术品太稀缺了,齐白石、徐悲鸿太少,买一张少一张,市场要发展,拍场总要有东西卖,就会归类出像‘新水墨’的标签,这是市场需要。”这种热潮并非一年一变,相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文:曹原)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