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农民艺术家”陈守文:铁芯子传人的文化梦
2017-01-15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吾艺网212日讯】据兰州日报报道:一场春雪,让中午时分的道路有些湿滑。西固区柳泉乡东坪村的人们提着礼物走亲访友,拜年问好,在院落或墙根,不时传来几声零散的鞭炮声,整个村庄还沉浸在“年味”里。

上午11点多,被兰州市评为“农民艺术家”的陈守文老人走进靠东的一间房屋,这是老人的书房,除了笔墨纸砚,房间里还摆放着一台铁芯子模型,名字叫《秦香莲状告陈世美》。“这里面有一根铁丝,把人物和道具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不要看它简单,其实是一折戏呢。”陈守文介绍说。

陈守文老人今年83岁,是省上确定的铁芯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铁芯子”在清乾隆年间,随着商贸从山西、陕西传入兰州,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柳泉“铁芯子”制作已有80多年的延续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柳泉“铁芯子”的内容也在不断改进,再加上表演灵活生动,在社火表演中独树一帜,很受人们欢迎。

据陈守文回忆,1926年,柳泉“铁芯子”制作人陈诚才等八人,到兰州山陕会馆偷学“铁芯子”制作技艺。回来后,研究试做。可是“铁芯子”必定是以铁杆固定人物,那个时代的铁非常少,当时有三个人在村里每家每户收碎铁,哪怕是一个钉子、废掉的马掌,都要收拢过来,开始锻铁,碎铁成块,百烧百打。别人的手艺要变成自己的技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没有亲手传授者,更为艰难。当时,制作“铁芯子”聚集了铁匠5人、焊工2人、车工2人、锻工2人、缝纫2人、纸裱1人、油画1人,十几人组为一体。这一年的正月十三先制作出了一台,首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精彩的技艺传遍了三山、四码头,声名鹊起,艺人们信心更足,连夜打造。在正月十五的社火中又出了三台:“游龟山”、“吕布戏貂蝉”、“铁弓缘”。引来了十里八乡的人们观看,由此,“铁芯子”成为兰州社火中的一大亮点。

 记者从西固区文化馆了解到,目前,西固制作“铁芯子”的有三个乡:柳泉乡、东川乡、陈坪乡。西固的“铁芯子”都由传承人陈守文来指导制作。在每年的腊月开始做准备,一般在正月十三开始出社火,“铁芯子”必出。参加“铁芯子”剧目的人员每年达上千人。东川乡的“铁芯子”在第一次制作成功的基础上,又有新创造、新发展。以人抬变为车拉。后陈守文又将“铁芯子”技艺传到陈坪乡。1977年在范坪大队制作了三台,又在陈坪大队制作了三台,共六台,根据新形势,设计新剧目。“三打白骨精”、“打柴劝弟”、“红灯记”、“沙家浜”、“养鸡专业户”、“计划生育好”,陈坪公社参加“铁芯子”的队伍也有上千人。2004年腊月初陈守文又在西固村制作了八台“铁芯子”,剧目是“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铡美案”、“凤仪亭”、“断桥”、“卖水”、“宝莲灯”、“天仙配”。整个参加人数逾千人,表演整齐,艺术优美绚丽,这一幕幕生动的艺术形象,给西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装戏“游龟山”中“藏舟”一折,下面站的男角田玉川,手拿“蝴蝶杯”,女小旦角胡风莲一只脚站在杯子上,人物形象生动,赢得大家好评。

西固铁芯子的创始人及第二代传承人都相继去世,第三代传承人陈守文也已83岁。由于铁芯子制作复杂,涉及广泛,工艺紧密,安全要求高,新传人廖廖无几,后继缺人,已出现濒危的状况。为了将铁芯子这一技艺传承下去,陈守文着手写了一本书,主要介绍铁芯子的制作过程及主要的事项。

“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传承,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我感到很失望,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收集整理更多更全的资料,把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记录下来,将宝贵的中国瑰宝艺术传承给后人,这是我的一个梦想。”陈守文说。(文:董永前)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吾艺网 农民艺术家 陈守文 铁芯子传人 文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