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大小小做过不下30种产品。”2014年才44岁的杨休,在创业道路上已经摸爬滚打了许多年。
杨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就在大学教古文,1990年下海经商。从最开始的天地美食、小型飞机、保健品、电动自行车,直到后来投资新材料生产、生物工程、房地产领域。
下海之初,年仅29岁的杨休没有什么资金。天地美食饭店,是杨休最开始创业时经营的第一份事业。积累了一定资本后,杨休开始进入实业领域。当时马路上都是燃油助动车,杨休认为污染太厉害,电力自行车会更有市场。1998年,天地集团决定投资生产“大陆鸽”牌电动自行车,这是国内最早的电动自行车品牌之一。杨休后来还在众多高科技领域进行了投资,天地集团下属有很多高科技企业,诸如南京天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虽都是本行业中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的企业,但市场相对有限,发展缓慢,因此,杨休开始把主要投资转向房地产业。
2000年,杨休开始在南京投资建设房地产项目天地新城。“当时,也是第一个大盘项目。”杨休说,“在那个时候,房地产行业还不像今天这样热闹,很少有人敢开发70万平方米的楼盘。”
其后,杨休又开发了太湖长沙岛别墅项目,带有660个码头泊位的600套高档临湖别墅的推出,使他迅速在地产界崛起。此外,“天地集团还开发了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因此我也想做一些连锁百货业务。”
做过许多行业之后,杨休仍然想尝试新的领域。曾经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杨休,对于带有点“历史”痕迹的东西自然情有独钟。长风堂博物馆是由天地集团主办的一家民营博物馆,也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最大的书画收藏馆。这是杨休与其他三位企业家合资开设的,杨休占70%的股份。“开博物馆一方面是我个人的爱好,”杨休说,“也算是天地集团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尝试。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杨休的快意人生
“余幼习六艺,沉迷史籍。年弱冠,游学金陵。受师传于先正,得启蒙于鸿儒。时国运即转,躬逢盛世,教化已开,百废并举。余以书画篆刻之末技,换得学杂之费,尚有余裕。自是有收藏之好,迄今凡二十四载矣。及至投笔经商,事业小成,无论薪俸红利,苟有余财,咸购古董。无论金石书画、古籍善本、青铜陶瓷,尽收斋中。”这是杨休为自己的长风堂博物馆所作序文的一部分,每个字都是他从历朝历代的经典碑帖中选出,然后汇于一处,尽显风雅。
杨休的办公室就在博物馆楼上,一出电梯,即见一巨大铜鼎,诸多名家真迹悬挂于墙,中式风格古朴大气,这些全由杨休本人设计。得闲的时候,杨休也好“笔墨台”,写几个大字,画山川风景。有一回,敬华拍卖的老板来访,他一眼看出杨休办公室里的那幅画是傅抱石之作,再走近看,觉得有点怪,原来是杨休所画。
和杨休谈工作,估计听不到一字半句,公司运营20多年,已然成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别指望他回忆经商坎坷之路,如今他更爱谈的是书画、历史和文物鉴定教育,那才是人生真正快意处,甚至带有一点使命感,“因为国家太需要文物鉴定了,保险公司不给拍卖公司保险,他不敢保险,银行也不敢贷款,因为没有专业人员鉴定这些东西的价格。公检法抓贪官,判定是否贿赂,要将文物也算进去,但如果混淆真假,岂不是冤枉人家?文物鉴定牵连面很多,不光是拍卖行。”杨休决定花10年功夫,培养中国的鉴定专家,目前他教授的范围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每周6节课,一堂课50分钟。听杨休上课,应该是很过瘾的,这位老师知无不言,把所有知识倾囊而出,他也坦诚至极,“反正我不靠鉴定吃饭,不怕!”
明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杨休的癖好可不少,除了收藏书画,青铜收了不下700件,大部分都是以前在安徽北部、山东一带当破烂收回来,读书的时候,一到寒暑假,就去逛废品回收站。还有信札、杂件等,收藏它们求的无非是与历史连接的一种快意。
再说茶,虽然不敢和陆羽比,但目前对茶的研究,能和他比的人可真不多。杨休没事,就爱喝茶,春天就喝龙井和碧螺春,过了季节,就喝大红袍和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乌龙茶,“这种茶,不伤人,味道也比较好。”
最不喜欢的就是铁观音,“妖冶、香艳,但很多人就喜欢。”烟酒也是快意生活的小点缀,“我抽烟是为了健康,不抽烟,心情不好,抽了心情就好。 ”
杨休的养龙山庄设了一个规定:来此吃住不用花钱,但是一定要带书,可以带自己写的书,也可以是外面买的书。如今办公室书架上的书所剩无几,几乎都搬到山庄去了,想来定是汗牛充栋。作为一个文人养性的地方,养龙山庄将用于查阅资料、研究之用,包括40间客房,几千平米的藏书库,将来还要建造文物修复和裱画的作坊。藏书楼名为“腾龙阁”,寓意养着的龙展翅高飞。
杨休晚上几乎不寐,白天处理完社会上的事,晚上就做自己的事,看书、研究、备课,所以知天文地理,通诗书文论,能琴棋书画,懂医道武术。杨休读书无数,通俗作家里他首推金庸,并一再感叹“他的知识太渊博”,最喜欢金庸笔下的人物之最—令狐冲,他洒脱、磊落、赤诚,弹一曲《笑傲江湖》,便觉畅情适意,岂不似杨休之快意放达?
东方之门
不久之前,苏州建筑“东方之门”走红网络,这个建筑被网友们默契的命名为“秋裤”,而今,在对“秋裤”的调侃终于告一段落之后,它的主人杨休却亮相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杨休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杨休表示:“除了苏州的东方之门外,未来还将在中国的几个发达城市再建四座东方之门。”
一直关注着“秋裤”动向的微博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消息,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陈述了此事:杨休在苏州金鸡湖畔投资近90亿建造“东方之门,其外形被调侃为“一条特大号的秋裤”。杨休说他不缺钱,所收藏书画艺术品“估价至少50亿以上”,想再建四座东方之门,分别在南京或常州、北京、上海和香港。
仅苏州的东方之门就投资近90亿,那其他的几个“门”的资金从何而来?得要多财大气粗才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杨休是谁?
在东方之门成名之前,杨休几乎是不为人知的——虽然他之前的已经捐赠了4亿元给南京大学。杨休一直默默的关注着微博,就在对东方之门的调侃慢慢平息之后,他才愿意对媒体做一些相关的说明。
虽然已经坐拥亿万身家,他认可自己的身份是“主业是教书,副业是经商。”对于他是如何积累到如此多的财富,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说他的书画收藏:“我从小学画画,从我个人经验来看,投资回报比较可靠的就是买书画,这行现在每年至少有20%-30%左右的回报率。现在我的所有收藏品估计至少值50亿元,而我在这块的投资则是20多亿元。陆俨少的作品《杜甫诗意百开册页》,我在2004年花了6930万元购入,而现在有人愿意花5亿元买下这套作品。”
收藏与投资分开看待
学者、藏家、企业家,鉴于杨休的几重身份,他对“收藏”更是感触颇深。“目前市场中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收藏家,在强大的鉴定后援团的帮助下,也能收集到一些上档次的收藏品,但我依旧希望将收藏与投资分开看待。”“如果一味将文物、艺术品视为投资甚至投机的工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
杨休将收藏家的行为和标准大致归纳为三类:一是收藏出于对艺术品的极度热爱,收藏家为了收藏往往不遗余力甚或倾家荡产;二是具有收藏历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其所收藏的文物、艺术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个人的系统理论,甚至广有著述、著录出版;三是将藏品妥善安排以防流散,或与公众分享,建立私人博物馆,或将之捐献给国家与著名收藏机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发展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杨休指出:“如果你单纯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或投机工具的话,那么你最终只是一个商人,你手中的所谓收藏品实际上纯粹是一种商品。”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收藏家卖藏品的行为,而是要将其进行区别对待。”杨休说:“基于多种理由,收藏家可能会出售自己的藏品,其中包括由于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一些收藏家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收藏品售出,或者将早年收集的、档次不够的收藏品卖出以此为收集更重要的艺术品做准备,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属于无法避免的收藏行为。但是,我仍要强调,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其所有有关收藏事业的行为,都应当是为了最终将自己的藏品系统化、完整化、规模化而服务的。”
财力眼力缺一不可
不过,很多人对于曾是教师的杨休也产生质疑——难道杨休早年下海经商不是通过书画买卖起家的?“我个人收藏的书画极少舍得再出手转让。我最初的财富积累,完全是个人的劳动所得。”杨休回应道:“当时,我将自己所作的书画、篆刻作品卖给友谊商店及外国友人。在上世纪80年代,我教书的月薪不过百十元,而我当时的绘画每幅约80元左右,书法作品30元左右,篆刻每字6元钱。友谊商店订货,往往一个日韩旅游团就是几十幅,我往往要日以继夜地赶制,甚至还有过请美术系教师代笔充数的不良记录。所以,我的原始积累完全是个人血汗、干干净净,没有‘原罪’。”
无论是教书还是经商,对于藏家身份的杨休而言,可谓鱼和熊掌兼而得之。“通过经商的资金积累使我能够购买自己喜爱的艺术品;通过教学相长,我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收藏鉴定方面的能力。”杨休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光有学问没有经济基础,只能纸上谈兵,不可能成为收藏家;光有财力没有眼力,也是无稽之谈。”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