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何氏灯彩”传人吕协庄正在向记者介绍“龙凤呈祥”作品
【吾艺网2月13日讯】元宵前夕,在位于汾阳路79号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灯彩”的传人吕协庄和往常一样,在灯彩工作间挑灯工作。就在最近,许多纷至沓来的宾客让这件工作室热闹不少。在记者到访的这天,房间里原本挂满灯彩的架子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空缺,从圣诞节至今,陆续的参观者买走了许多彩灯。
即便如此,房间内各式神态迥异的灯彩依然吸引记者的眼球,小到兔和鸟,大到龙和凤……每一件灯彩都透出浓重独特的手工艺气息,每一个细小的点缀都让人赞叹制作者的巧夺天工。在灯光的点缀下,小小的工作室里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灯会。
成长来自漫长的积累
吕协庄,70年代初开始从事彩灯制作,师从”江南灯王”何克明。在她看来,一个灯彩制作者的成长十分漫长,过去,学徒们通过给师傅做帮工来获得学习的机会,如今却不同,面临供应市场的需求,灯彩师傅和学生往往同时制作不同的作品,“青年工作者获得的创作机会多了,但相应积累的时间也就少了”吕协庄说。
一个传统灯彩的完成,需要经历拉直铁丝、包纸、雕塑骨架、裱糊等诸多繁复的步骤,即便是一只再简单不过的小鸟,从开始制作到完成也要经历大半天的时间。在灯彩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骨架构成,艺术品最终是否惟妙惟肖,都取决于此。同时,一个灯彩制作者还要学习到包括雕塑、绘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要获得精湛的表现,必须将传统学扎实。”这是吕协庄的观点,她强调工和艺要分开。
图为“马骨架”的每一个接口都要经过多次缠绕固定。
灯彩从工艺走向艺术
不过即便反复强调着传统,吕协庄却着实是个喜爱着标新立异的人。从她和她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代灯彩艺人都在进行着突破和创新,灯彩也从手工艺品逐步转变为充满作者个性的艺术品。
以往,灯彩制作偏向工整的造型和饱满的色彩,大红大绿这样的颜色经常会出现在作品中。吕协庄的创作却不止于此,她开始在素材和颜色见进行突破,以混合材质搭配,让艺术品的质感呈现多种层次。比如她用时8个月制作的“龙凤呈祥”,颜色以偏粉色系为主,少了金碧辉煌,却多了一份清透感;又如其制作的仿景泰蓝花瓶作品,不仅开拓了这一题材,也将灯彩这种民间艺术提升到了宫廷艺术的层面。
这份创新同样在新一代制作者手中继续着,几年前,80后首饰专业学生刘奕成为吕协庄的学徒,她初入门时制作的一件兔子彩灯被师傅赞不绝口。这件作品打破传统灯彩的“实”,在大兔灯的骨架中零散地穿插着若干小兔子灯,展现了一件艺术品从制作到完成的过程,充满了抽象的美感,同时作品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名字——《热情的巴厘岛》。
“虽然现在她(刘奕)现在重新学习传统来打实基础,但我却反而不爱后来的那些。”每次谈到灯彩发展,吕协庄都会向别人推荐这件“稚嫩”的原创艺术品,在她看来,不断有这样的“新意”才是灯彩的未来。(文:周晏珵、刘歆)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