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画家张武运:在“过时”中自我思考 让艺术融入人性
2017-01-15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张武运作品《深度睡眠——赶上这只船去大连去定居》

 

张武运作品《深度睡眠——白爪》

从绘画语言来看,张武运对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凝神”乃至“闭目以对”,以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绘画行动,得到既细致敏感而又平淡自然的结果。今年举办的新个展体现了艺术家对自我和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和体验,展现了表象背后真实的多重层面,寻常景物的熟悉和陌生状态的转化,正是画家思绪和情感的流动。张武运的作品是对生命中真实声音的聆听,关照着没有被诱惑的内心的本真。

记者:多年来,您似乎一直专注于“静止”的画面,也许在外界看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对您来说,在创作上是否有一些方向上的引导?

张武运:其实我并不是一成不变,只是隐藏了很多变化中的岔路。这些作品感觉是统一的,但还有一些不常露面,很少被观众看到的作品也在探索着创作其他的可能性,其实也是一直在波动、调整自己。

记者:在您的自述《深度睡眠》中,有一种自我隔离的感觉,而您的作品内容多是真实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在对自己与现实的隔离中去描绘生活中的场景,这里存在着怎样的主观导向?

张武运:单从绘画来说,这是基础,是多年的纯视觉流露出来的东西。但每幅画可能是非常偶然的一个场景,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的,是一种潜意识下的成因。我对它没有太多的控制,其实更多是作为自我心理的一种调节。有一些作品的名称是我画画的时候真正潜意识里想的事情,和画面上呈现出的图像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记者:您与目前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呈现是否是一种对立?

张武运:我对当下的主流多样性不是很了解,看到的都是一些现象,而且只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现象我也没看到多少。

我还是比较留恋绘画传统的魅力,而且我喜欢在所谓的“过时”中自我思考,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性格不太喜欢那种最流行、最前卫、最时尚的东西。

记者:您似乎对现实世界有较为理想化的期待,但自我隔离的创作是否显得过于消极?

张武运:艺术无法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我们没有能力用艺术去对抗什么,只能从个人的判断中去感受艺术的真诚。抛开东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我们只要表现得很自由,就能让艺术成为人性本身的东西。

记者:与当下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相比,您更钟情于传统绘画,在您看来,传统绘画在当下体现了哪些精神?

张武运:我认为这是一个审美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审美的意识形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其中都有一个线索,通过了解这个历程我们能做出对艺术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标准。这样我们可以抛开经验来感受绘画本身,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在发展流程或者视觉发展认可,就是真正美术内在视觉变化的东西。

记者:您何时开始意识到成长经历对您的影响?

张武运:小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意识到这种影响的,但我对故乡沈阳确实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并不需要刻意去强化。

毕业后身边的同学陆续到北京发展,在一起聚会聊天时他们谈到了许多两地的差异,他们认为北京有市场、有健康的艺术圈,而沈阳则冷清了许多,但人少的环境对我来说更有安全感。在与他们的争辩中我为自己找到留在沈阳创作的理由,这其实有些偶然。但既然自己认定了要留在沈阳,我就要把这个理由做得更充分一些,真正展示这种地方性的价值。

在家里画画,感觉有一些从小到大一直能延续下来的东西,包括亲情、友情。家这边人和人的感情关系对画画有一个模糊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帮助。这种能感觉到但又不是很明确的作用非常耐人寻味。

记者:画面中常出现的河流是否有所暗示,和您童年的记忆有着怎样的关联?

张武运:我回忆起来很多事情都是在那里发生的,这也是学校之外的一种教育。小时候经常逃课出去玩,河边就是印在脑海深处的地方。这条运河就像一个线索和脉络,因为它本身有流失的形态,是在说时间的概念的问题,不仅是过去时光的逝去,也暗示着现在的流失。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艺术 画家张武运 过时 自我思考 融入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