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刘仁刚提到自己的书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破例收藏时,言语中还是有难掩的激动。不仅如此,书法家、建行机构部总经理刘仁刚的作品还被美国杭廷顿图书馆收藏。当今书法界,作品能进入这两个世界闻名的文博机构的艺术家寥寥可数。1月14日,《京华时报》记者在位于金融街的建行总部采访刘仁刚时,他表示,要用书法艺术传递正能量。
>>艺术简历
日中书法艺术协会特聘外籍顾问、西安碑林博物馆名誉馆员、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野草诗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作颇丰并多次应邀参加中国兰亭书法节。行楷长卷分别被大英博物馆、杭廷顿图书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其作品《王羲之兰亭评述》荣获第十四回日本全日中展最高奖项——《读卖新闻》大奖;应邀为我国第一艘航母题写舰名、舰训;先后为我国诸多世界双遗产及著名风景区题字。
>>创作十问
1.您最喜欢的书体?
二王。
2.您最欣赏的近现代书法家?
沈尹默。
3.每天都写字吗?
时间上达不到,同时还要看状态。
4.一般都什么时间创作?
一有空闲时间就写。
5.创作时有没有特殊的小习惯?
习惯没有,但是我写字时从不停笔,一定要把作品写完才行。
6.在创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有时候写长卷时间不够,那只能熬夜。
7.现在研习书法时,依据哪些碑帖?
还是圣教序。
8.在遇到工作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当然是工作为先。
9.最重要的经历?
在西安的四年时间认真研习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
10.对书法学习者的寄语?
书法来不得快餐。
>>谈创作
书圣遗风获国际赏识
刘仁刚的办公室和金融从业者一样,干净、整齐,角落里一张仅能放下四尺整纸的桌子上,齐整地摆放着笔墨纸砚,这些物件显示了他银行家外的身份——书法家。
刘仁刚一直认为传统是书法的正路,长期以来主攻“二王”,重点研习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兼顾苏米,先后得到启功、杨仁恺、柳倩等书界名家指点。以行楷长卷和汉隶为个性代表,他的作品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十足的文化内涵。
在金融上是专家能手,但刘仁刚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是没办法套用到书法艺术上的,书法艺术需要的是社会和学界的认可。早在1999年,刘仁刚已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大型书法个展,参展作品达百余幅。展览从北走到南,刘仁刚的古体书法被学界称为发现一个“金矿”,这也让一直闭门练书法的刘仁刚更加坚定了。
“虽然现在看那时的书法略显稚嫩,但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刘仁刚说。十年磨一剑,当时的刘仁刚不会想到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出现在2010年。2010年7月,19米行楷长卷《战国屈原离骚长卷》
被美国杭廷顿图书馆永久馆藏,成为中国书法界在美国这座著名国家级图书馆馆藏第一人;10月,13米行楷长卷《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永久馆藏,同时开启大英博物馆以非注册藏品收藏中国当代书法的先河,该作品日后用于教学、科研、展览之用。
行楷长卷是最体现刘仁刚书法功底的形式,不仅彰显了他扎实的“童子功”和鲜明的书圣遗风,并凸显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绢上书法对书法家个人能力要求很高,书法家既要有深厚的功力,也要对墨性有深入了解,除了苦练,还要有悟性。《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花费刘仁刚7个小时的时间,纵列14个字,横排之间差距2厘米,平均一小时写80厘米长度,写字过程中不能出现败笔,否则前功尽弃。在经过多次审议后,2010年底,刘仁刚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大英博物馆的收藏证书,由此也奠定了他的书坛地位。
2012年10月27日,美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中华集邮联合会监制)墨语鎏香——中国书法家刘仁刚美国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接下来,2014年与我国邮政总局的合作计划也在商谈中。
>>谈成长
自学成才遵循古法脉络
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中,书法是难度最高、也是耗时最长的艺术形式。没有几十年的苦练,是很难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刘仁刚正是从少年时起对书法产生朦胧的喜爱,逐渐发展成兴趣,最终有了自己遵循古体的清晰脉络。
刘仁刚记忆中家中用于记录的工具都是毛笔,从儿时起,他就与毛笔有种特殊的亲切感。1966年,11岁的刘仁刚在文物店看到一幅沈尹默的书法,他立刻就被吸引了,甚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到那家文物店附近,他的书法之路也就此展开。
“别人一鼓励我就更有信心和动力,就越发喜欢书法。”作品受到父母和朋友们的表扬后,从知青插队到上大学,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刘仁刚从未放弃书法练习,并在朋友圈成为一位“知名书法家”,遇到与写字有关的事情,都会想到刘仁刚。
大学毕业后进入建行,虽然工作繁忙,刘仁刚也一直坚持研习书法,一次工作上的调动将他带入另一个天地。2001年,刘仁刚从建行总行到陕西分行工作四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不同艺术氛围。“西安与其它地方不同,文化氛围很好,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藏龙卧虎。后来很多客户与我聊着聊着,就不聊工作了,开始聊艺术了。”刘仁刚说。
最让刘仁刚兴奋的是,在陕西期间他可以随时研习西安碑林博物馆的4400方石碑。刘仁刚深知临帖和临碑是不一样的,当他成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名誉馆员后,他有了更便利的条件看碑。他经常徜徉在碑林的海洋中,一边看,手一边下意识地临写,回去再用毛笔和宣纸研习。回到北京后,刘仁刚还保持着一年至少去一次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频率,看碑学习,吸收养分。
经历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刘仁刚,同样经历了书坛外来思潮涌动的时候。但是,他从未动摇对古法的追逐。“传统的古体才是中国书法的正路。”刘仁刚说。
>>谈跨界
用书法艺术传递正能量
刘仁刚不仅是书法家,也是位银行家。刘仁刚第一个在业内提出客户经理人制度,同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发汽车贷款业务,更获得《亚洲银行家》杂志评的2010年度亚太地区商业银行“年度领军人物”。作为经济学博士,刘仁刚在艺术的创新中也自成标杆,他不仅将书法与瓷器、陶器、紫砂等相结合,同时他的书法也成为建行的一张名片。“我们那时候的人是很朴实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除了学好自己的知识外,都希望尽量多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刘仁刚说。
在建行龙卡设计新卡标时,有四种书体做备选,包括黄庭坚、苏轼、刘仁刚和字库,最后刘仁刚的雀屏中选。现在,建行发行的4.5亿张龙卡上都有刘仁刚的墨迹,他用现代手法写出的古法书法唤起了更多人对传统的回归。作为一个有正能量的品牌,很多人都知道建行有位书法家,很多大客户也慕名到建行请字,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喜欢上了书法。
刘仁刚的跨界不仅限于艺术与金融,还有与文学的跨界。刘仁刚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功底,在散文、诗词、器乐、经济、金融、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较高造诣,这也符合成为学者型书法家的必要条件——文化综合素养的积淀。刘仁刚在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上课时反复提道:“脱离了文化的艺术无异于无土栽培。”至今,刘仁刚已经出版《遥吟俯畅——双刃斋主刘仁刚书法、诗词、散文作品赏鉴》《墨润泥香-刘仁刚景瓷、宜陶、紫砂立体书法艺术赏析》《野草诗丛——黄河组歌》等著作。接下来,他还在酝酿用自己写的词出版书法集,届时将是一次更大的艺术与文学的跨界合作。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