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抽象山水27.08.91》2013年苏富比(北京)秋拍拍品 成交价:4484万元人民币
有人问我,内地拍行拍出高价,媒体的报道角度往往出奇地相似,多以拍品背后价值挖掘为立足点。而为什么苏富比、佳士得每次拍出高价,媒体都会站在各种角度分析其真实度,是否出于对这类国际拍行的严苛?事实上,这只说对了一半。
由于品牌效应,苏富比、佳士得的确更加让媒体关注,而具体呈现的方式,则是媒体在面对不同拍卖行的时候,会本能地对这家拍卖行做出惯性思维:历史越悠久,业界影响力越大的拍卖行对拍品的选择越慎重,由于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得在重量级拍品推出后,也往往容易获得意料之外藏家的关注。而这“卖”与“买”之间的“故事”,恰恰能反映出市场的现象与特点。正如媒体们的眼光,本文即将以苏富比(北京)12月1日刷新的赵无极纪录作品《抽象》为例,从媒体的视角揭开其中的“买卖故事”。
赵无极《抽象》试水内地市场
自2012年9月27日苏富比(北京)首拍举槌后,又于今年春拍期间举办了一场慈善拍卖,直到今年12月1日,才启动其首场真正意义上的拍卖会。不过这场拍卖会绝对不单单是苏富比(北京)的功劳:参考苏富比的传统模式,本次拍卖会以“苏富比(北京)艺术周”为名,除涵盖近150件拍品外,私人洽购、西方经典艺术拍卖巡展及一系列讲座活动也一并推出。
作为主体拍卖会的外围,由集团支持无可厚非,但拍卖会中的焦点拍品也是由发展更成熟的香港苏富比方面帮忙征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此次苏富比(北京)首拍的“庄重”程度。而体现在这种“庄重”背后的,则多少反映出苏富比对目前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不自信,焦点拍品选择赵无极经典作品也同样间接说明这一点。苏富比或许是想拿赵无极试水内地市场,但同时,其“保守策略”也一览无余:市场上都知道,苏富比向来是拍卖赵无极的“高手”,赵无极多次拍卖纪录均在苏富比被打破,最新一次拍卖纪录也在10月于苏富比亚洲区40周年秋拍中诞生。既然坐拥赵无极市场的买卖最佳位置,这件赵无极焦点拍品能顺利成交基本在苏富比的掌握之中,只是成交额多少的问题。由此也不难判断,这件赵无极《抽象》在苏富比(北京)首拍中重点推出,难道仅仅是苏富比为了增加一次赵无极经典作品的上拍率么?
保税拍品高成交率 测试市场对保税区认可度
与苏富比(北京)同时进入北京的,还有苏富比一并带入的“保税区拍卖”概念,虽然艺术品保税区拍卖在苏富比之前就有拍卖行在尝试,但却是苏富比将这个概念扩大化。从苏富比(北京)此次拍卖来看,8件保税拍品,7件成功成交,半数以上拍品超过最高估价成交,从保税概念而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拍卖会。
拍后,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也表示:“此次参与竞投者很多都是海外的买家,保税拍卖确实能给拍卖行带来全世界的买家。”并透露,苏富比北京艺术周的活动今后至少一年一次,还计划最快在2015年,拍卖会将移至天竺保税区内举办。不难猜测,到时候更多的保税拍品将被推荐。至于什么样的拍品作为保税拍品容易被市场接受,这次在苏富比(北京)拍卖会中也得到大致答案。此次拍卖会推出的保税拍品价格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成交价不等,从拍卖现场体现的情况来看,多为电话委托竞得,而从电话委托的国籍来看,中西皆有,若按以往竞投习惯,暂定不同国籍的电话竞投背后也是相应国籍的买家的话,当代艺术家代表作则多由西方买家竞得,经典写实类拍品则多由内地及港台买家竞得。赵无极破纪录拍品《抽象》也为保税拍品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件高估价拍品,这件拍品的成功拍出不仅书写了保税拍卖在内地的可能性,也似乎对保税拍卖做了一次“软广告”,将保税拍卖这个概念最大化的传播。
赵无极内地破纪录 并非改写市场格局
2011年至2012年,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掀起一股“20世纪中国艺术热潮”,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屡屡被打破,吴大羽,常玉等艺术家市场价值重新被发现。这一热潮由此延伸至中国内地市场。以往拍场难得一见的赵无极,朱德群作品一时间以专题形式被集体推荐,且均拍出不错的价格。但也只此一次,再到下一次大拍,就仅有一家拍行继续大规模推荐赵无极作品,却被市场吞没,虽然最终原因各家自有各家说,但赵无极的市场暂时不在内地,基本是大家意会却不想说出口的话。此次赵无极作品在内地打破纪录是否能代表赵无极在内地市场的突破?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若想以此件拍品来定论赵无极内地市场潜力为时尚早。《抽象》破亿港元成交后,赵无极另一件作品《25.2.2001》因未达底价而流拍。再看赵无极1958年作《抽象》,早在宣传之初便引起业内轰动。
在1954年,赵无极对绘画的革命进入一关键性的进程,此时的他,已不满足于表现外在实体的形象、对于山川景物的具体叙事描绘。他开始潜心回顾古老的中国文化,检视那些他自小崇敬、熟悉的东西,如十三世纪祭祀用的铜制礼器、金石、铭文碑拓与书法,其创作也在此阶段步入了抽象的“甲骨文时期”,进一步地以非具体叙事的方式,探索绘画的本质。许多动人的作品由此一一创生,并广为国际级的美术馆收藏。
此件完成于1958年的《抽象》,即为该时期的成熟代表作。不仅如此,来自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珍藏,和首次在拍场上亮相,也都大大满足了近年市场对高价拍品的愿望。这幅作品估价3500-4500万元。2200万元起拍后,便有数位买家争夺,电话委托和场内买家同时竞争,虽然到高价位后多次险落槌,但均被买家再次竞价,最终以7600万元高价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8968万元。刷新了前不久刚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 15.01.82(三联作)所取得6725万元的纪录。由此可见,赵无极《抽象》在内地破纪录,更多是作品本身经典的原因。另外,赵无极目前的成交额和成交量主要集中在港台市场,约占70%以上,真想打破赵无极市场格局,或许只能继续关注苏富比和佳士得进军内地后的行动了。
内地新入场买家竞得《抽象》 市场水深但潜力依旧
赵无极在北京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并非这场拍卖会的唯一爆点,内地买家竞得此件拍品,才是连苏富比都没有意料到的事情。作品买家坐于拍场中间位置,竞价阶段,苏富比几位相关负责人就在不停寻找买家身影,作品拍出后,程寿康更是从委托席走下,来到买家身边询问。而在拍后接受采访时,一向幽默从容的程寿康也没有忍住内心的喜悦,多次表示不仅赵无极《抽象》高价位成交超出苏富比预估,被内地买家竞得更出乎苏富比意料。
近年,内地市场频现新买家入场,多件高价拍品被新买家竞得,此件赵无极画于1958年的《抽象》也是被一位山西藏家买走,12月2日,知名艺术品收藏者唐炬发布了一条微博:“一位年轻的晋商,某日在朋友引荐下在唐园雅聚,酒过三巡突然对墙上我的那些情人大感艳羡,一番酒肉来往竟变身为一位艺术的疯狂钟爱者,一年间已投入九位数之巨的银子,刚刚又在苏富比摘得两件重量级作品……”据透露,这位山西籍藏家张小军近年才开始收藏艺术品,与圈中唐炬尚佳,且在最初都喜好写实及经典艺术。另据季涛透露:“张小军在苏富比(北京)买了七八幅作品,在保利买了十几件。听说,在9月佳士得上海拍场上,张小军也买了油画作品。他今年在当代艺术和油画方面,可能投入了2亿-3亿元人民币。”
如此大规模地购入作品,再伴随着日后将在北京建立私人美术馆的消息,一时间,张小军从一位不知名的新买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响当当的大收藏家。曾有业内人士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每年新进场的买家增幅在50%左右,但投资规模和购买量并不足以引起关注,像张小军这样的买家,是一个突出的个案。” “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自从艺术市场被认定是第三大投资市场之时,就一并带入,但是随着近两年艺术品市场份额的下滑,新买家再次不断涌现,不过,希望这些新买家是真正看到了艺术品市场中的潜力,而不是跟风,不然对自己,对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都没有好处,毕竟不是每个买家都能为了一件经典作品豪掷9000万而不眨眼。
焦点拍品能量不可低估
焦点拍品往往能得到大家更多的重视,或许是作品本身产生的共鸣,或许是其背后的流传故事,或许是高价成交亦或意外流拍……而体现在拍卖行与买家之间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即得要点。从征集到选件再到拍出,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一些市场特点与规律,而它们恰恰是维持市场继续向前的最大动力。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