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2年作 南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吾艺网2月20日讯】近年来,有人认为清初“四王”书画作品价格大幅上涨是让著名鉴定大师徐邦达炒起来的,他老人家几次亲赴拍场,以高出底价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价格将王原祁画作精品拍回。对此我认为,与其说是徐老先生炒起“四王”作品的价格,还不如说是由于徐老的提倡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清初“四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矫正了近代人们对其偏激的批判、一味的否定。
由王原祁我想到曾从我手中经过的一幅其祖父王时敏的《南山图》。这幅画有十平尺,绢本立轴,画工精细,着色秀雅,构图精巧,款书自然大方,绢色古朴,墨色、印泥沉稳,包浆自然。第一感觉不错,但与款书所记作画年龄81岁相参考,稍感画作偏秀嫩,不老到。因此请著名鉴定家萧平审看,萧先生认为绢到年代,无作假痕迹,款书书法及印章也属王时敏无误,但画风与用笔虽属当时风格,却有别于王时敏,笔墨功夫与王时敏有很大差距,王时敏晚年虽仍清润但更多苍劲浑厚之笔,形成苍老而清润的笔墨风格,而此《南山图》用笔太嫩、偏弱,应是年轻人所画,另外王时敏八十岁后几乎以小幅作品为主,十平尺细笔着色山水已不可能(吴湖帆曾考证说王时敏79岁后因患风疾,画大多代笔,亲笔仅有册页小幅)。萧平由款书、印章皆真,画上松、石偶可见几笔甚老辣之补笔,绢色古朴,遂鉴定此《南山图》为代笔之作。
我认为晋、唐、宋、元如凤毛麟角之少的名家作品,即使是同时代的代笔或稍后的真迹摹本亦属珍罕,都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有的甚至堪称国宝,如唐摹《兰亭序》、宋米芾摹王献之《中秋帖》;而王时敏画作年代距今不太久远,作品存世尚有一定数量,属可寻之物,代笔之作不显太重,当时无兴趣,一段时间后渐渐就淡忘了。后有友人告知此《南山图》被人送到北京某著名拍卖公司参加秋季大拍,并被该公司用做《古代书画图录》的封底,最终以63.8万元高价成交(在当时已属很高价格)。我甚感惊讶,找来该图录看详细的作品介绍,图录称此《南山图》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112页著录过。当时心中颇感后悔,怀疑当初确认其为代笔是否有误,因《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上所录书画作品都是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专家确认的。若真如此,确为憾事,因这几年人们对古代书画作品是否被著录或被前代的鉴定名家确认为真迹非常关心,特别是发现古代书画作品被《石渠宝笈》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则会大加追捧,价格会成倍上涨,远远超过正常估价。现今每次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大拍都会为有多少张被著录作品上拍而大做文章。
为解开疑团,我买回一套《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仔细查阅,发现专家组中有的专家意见与萧平不谋而合,也认为是代笔。中国画界历来对代笔作品有两种看法:一认为也可当真迹,因是本人授意并钤印、题款,作为本人作品出售或送人;二认为非本人亲笔所作即是伪作。因存在对代笔的不同看法,故此《南山图》被著录上书,代笔之作才能卖出高价。然而,这种只看著录就出高价竞买与徐邦达高价买回王原祁作品是看中画作的艺术内涵的做法,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虽然徐老一贯很注重古代书画作品是否流传有序并对著录资料有着很细致地研究,但并不唯著录论。
诚然著录对一件书画作品是否流传有序,是否被确认为真迹起着很重要的佐证作用,但挖掘出一件书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人文信息则更为重要,我认为这种内涵和信息的丰富与否才是左右一件艺术品市场价格高低的砝码,而不能仅以是否被著录来定优劣及价格高低。再看当前市场上出版的大量名家画集、图册,竟出现了不少以假充真事件。如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履生在媒体上揭露的《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接受捐赠作品展》假画集和笔者在国内相关媒体上揭露的《陆俨少书画藏品集》假画集都是利用原有真画集在社会上享有的高知名度,做成画集中的作品半真半假或全假的盗版画集。再利用人们推崇著录作品的心理来卖假画,以谋取暴利。更可憎的是,现在有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版画集也出现了一些集内作品半真半假的现象,如陈履生揭露的两家正规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傅抱石画集和笔者所见到的北京某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现代名家作品集》等,其中的名家作品大多为赝品。这些正规出版社的此类出版物让收藏爱好者特别是一些热衷著录作品的收藏者大伤脑筋和大损钱财。这些著录现当代伪劣之作的出版物,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毒瘤,它不能等同于对古代书画中代笔作品和摹本的著录。
在这里我多么希望这些正规出版社重新树立起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度和神圣感,不要被一些制假、贩假的不法之徒所利用,应该严把编者选编作品的关口,否则中国书画市场的大好前程将毁于此。(文:王永林)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