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艺术品和它的创造者是两码事
2017-01-15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醉乡民谣》  主角勒维恩

影评

某晚,跟他一起在煤气灯酒吧演出还有一位歌手,名字叫做鲍勃·迪伦。后者成名了,但他却错过了荣耀。

云论

网友excite:在《醉乡民谣》上映前,Dave Van Ronk还只是一个仅限于美国乡村民谣乐迷才熟悉的名字。而现在,已经很确定,这张《Inside Dave Van Ronk》专辑,将重新唤醒乐迷的耳朵。

网友麦当布农:每次看科恩兄弟的影片我都会有相同的感受,第一遍一头雾水,刷二遍的时候会彻底爱上里面的故事,并为故事里的情感所动。《醉乡民谣》就是这样的影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伊甸园之门》、《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

尽管《醉乡民谣》入围了奥斯卡一些技术奖项,却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但是,这部科恩兄弟执导的最新力作却具备相当的实力。实际上该片早已荣誉满身,不但拿下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同时占据了《纽约时报》2013年年度十佳电影榜首位置。

年度最好听的电影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你可以把它与《伊甸园之门》、《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放在一起对比观看、阅读。那是纽约1961年的严冬,也就是鲍勃·迪伦开始在格林尼治村唱歌的那一年,但影片的主角勒维恩(原型是Dave Van Ronk)始终没有获得很大的名气。他是一个怀抱吉他、唱歌挣钱的不知名民谣歌手,但在酒吧演出的收入微薄,他不得不靠朋友或支持者的接济以及一些零散工作收入度日,可以说是一个流浪诗人——他连房子都租不起,只能到处找朋友的沙发借宿。在一段失败的感情的打击下,他从格林尼治村开车到芝加哥,到音乐巨头面前试唱,但最后他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

与勒维恩一无是处的悲惨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那些优美的乡愁歌谣。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不新鲜但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片中的多首民谣或悲怆或诙谐,让该片成为年度最好听的电影。

艺术家和现实应不可和解

尽管影片记述了当年激荡的大浪潮中的一页,但与那些讲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的名著完全不一样,《醉乡民谣》基本上并不是一部传记片,而是类似科恩兄弟早年那部《巴顿芬克》一样,同样属于一篇创作论性质的影片。它科普了艺术品与艺术家(即它们的创造者)是两码事这个基础观点,要学会把他们分开看待。那些同情勒维恩为什么没有成名成功、活得更好的观众,永远不懂勒维恩鄙弃的是什么,也不会明白艺术家与现实之间理应保持不可和解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醉乡民谣》表达了与杜甫的诗句“文章憎命达”类似的道理:磨难出诗人,艺术家有他自己的天地,在现实中他应该无所求。

不成功但纯粹

确实,影片提到,勒维恩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某晚跟他一起在煤气灯酒吧演出还有一位歌手,名字叫做鲍勃·迪伦。后者被懂行者发掘继而成名了,但他却错过了荣耀。不过,勒维恩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却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艺术家。他们的目标都一样,那就是寻找乌托邦。这个希望虽然会因为残酷的现实而落空,但却不可能被忘怀,也不影响艺术青年前赴后继、源源不绝。

尽管影片向当下传递出民谣年代的声音,但它真的没有怀念什么民谣年代。它可能是科恩兄弟最简单纯粹的作品,它没有科恩兄弟以往作品中的道德深意,就像英文片名所说的那样,它融入在那个理想盛行的年代中,并对当时诡异的艺术气氛进行复刻。复刻,本身就是意义。(文:王振国)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艺术品 艺术家 勒维恩 醉乡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