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2月25日讯】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里,济南、成都、苏州、南京、广州等地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互动画展——3D画展。它让参观画展的人不再只是驻足观看的旁观者,而变为能与画作交流、互动,并可以成为画作一部分的“游戏”。
国内多地展出3D画
在济南首届3D魔幻世界艺术展上,孩子们手舞足蹈地与画作配合“演出”;成都富力广场上,3D魔幻艺术展在过年期间迎来观展高峰,取材于游戏《愤怒的小鸟》的画作尤其受欢迎;根据电影《后天》改编的画作也充分显示了“天崩地裂”的视觉感;苏州举行的3D奇幻艺术画展,同样展出了5大主题、70余件作品。此外,在广州、南京等地参观“特殊”画展的游客也不少。
早在2012年,值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韩方就将本国的3D博物馆概念带入北京751艺术区。在博物馆中,蒙娜丽莎除了依旧展现神秘微笑,还能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坚强勇猛的大卫不仅站姿雄伟,还能变换神态、造型;在走进梵高“星空下的咖啡馆”合影留念时,观者会自然成为梵高画作的一部分。运用绘画上的远近法、阴影法,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及全息立体成像,引进360°环幕等技术,这个3D博物馆展出了3D壁画互动展、3D数字艺术作品及360°环幕三部分内容。751中韩文化创意交流中心的朴哲弘代表称,博物馆是在韩国技术的基础上,在北京本土化并不断进行更新的。“这些艺术作品与以往展览形成鲜明对比,打造平面造型的立体空间,给受众带来另类视觉感受。”据悉,在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博物馆每天的客流量约七八百人。
互动重在个性展示
在3D博物馆中,3D画部分又分为想象馆、名画馆、娱乐馆、惊悚馆和动物馆,参观者小静是一位在校老师,在她看来,可以互动的3D博物馆挺有意思,“一些世界名画和一些明星被改成具有立体效果的3D画,感觉题材比较新颖。另外,很多作品都是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作画基础上修改的,这一点让参观者有种亲切感,如果被改的作品不认识,可能也不会觉得好笑。”在对夸张、接地气儿的特点印象深刻之余,小静也表示,场地有限、实物太少、触感不强等因素,都是博物馆可以再提升的地方。
而对于注重互动体验的刘女士而言,想象力和表现欲是博物馆拍照所必备的。“你要是端着放不开,那拍出的照片一定不会好看,就得解放天性、放松,才能拍出满意的照片。我觉得拍照过程不仅可以培养想象力,还能加强与朋友的交流。”3D画作所呈现的立体感让观者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因其能产生的互动而带来不一样的观看效果。
娱乐大于艺术价值
我们常能在网上看到一些街头3D画作,它们经常由一些街头画家绘制。这些画最吸引人之处就是观者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只要人们走近画作,便与画作形成一种交流关系。
作为一种创作方式,3D绘制不过是画家的一种艺术呈现方式,作为艺术作品本身,它与其他画作的差别并不大,同样是用笔和纸来表现,从某种角度而言,3D作品在表达作者意图、心情、思想等方面,比真正的艺术作品要弱些。那么,为何3D画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呢?说到底,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给旁观者带来新的体验方式,让很多不会绘画或自认为与艺术相去甚远的普通人也能通过快门与名画、明星、历史人物产生关联,同时在照片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表现天赋。或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但从中凸显的娱乐功能却是值得为这种创意喝彩所在。
秘密 基点
迎合微时代消费者的心理
3D画作在国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常会有画家借助墙面、地面作画。而位于北京751艺术区内的3D博物馆也是舶来品。751中韩文化创意交流中心的朴哲弘代表告诉北京晨报记者,3D画展的概念最早源自日本,而后,韩国将其引进到济州岛、首尔等地,经过5年的磨合,3D博物馆在韩国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借着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3D博物馆落户北京,朴哲弘成为韩方代表。
博物馆分为3D壁画、3D数字艺术作品和360环幕4D影像三部分。3D壁画就是我们常见的涂鸦立体画;3D数字艺术作品是通过影像技术让西方名画“复活”;360环幕运用360°影像与体验进行互动。
朴哲弘称,“互动”是博物馆的关键,“5年前,在韩国没有微信,微博也不是特别流行,而现在的新媒体发展特别快,很多人成了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参与到作品之中,然后又很乐于将所拍照片传给朋友们,说明这样的画作产品抓住了消费者想要表现自我的点。”当然,自娱自乐还不够,制作团队还组织了评选活动,参观者可以把照片传到博物馆的公众微信平台参与评比,每个月会选出当月最有创意照片,进行奖励。
秘密 技术
视觉感和平衡感产生错觉
这些看似立体、实为平面的画作究竟有什么玄机?九华互联产品总监、博物馆技术负责人王周辉称,其实关键源自透视法。“3D壁画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当时用于教堂壁画的绘制,逐渐发展为街头艺术。对于普通的画作,作品和观者是分离的,而3D画则是把平面关系通过阴影来呈现,从而在观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系,与此同时,利用平面透视原理制造出虚拟立体效果,加上灯光的折射和画家的奇思妙想,使视觉感和平衡感产生了错觉。虽然看上去凹凸不平,但实际上依然是平面,拍出来的照片则会表现为人在画中。”当然,除了画作本身,对摆放角度和配合的灯光也同样有要求,“这属于工程层面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和艺术家要共同对画作进行二次创作,才能形成这样的效果。”
3D数字艺术作品区被亲切地称为“活的美术馆”,顾名思义就是让画作动起来。借助最新多媒体数字技术及全息立体成像技术,西方古典名画有了鲜活的形象。如在《最后的晚餐》中,画中人物好像在彼此谈话,这种有趣的互动性让观者更乐于了解画家创作时的想法以及隐藏在画作背后的故事。
而要说到体验感,不能不提4D环形幕,“它利用了3D成像原理,但因为4D的跨幅增大,将人眼的时差角度做到了最大,让物体的出屏效果看似非常震撼。”王周辉说。
秘密 制作
一幅3D画作至少要做一周
虽然技术是成就体验者感受的重要因素,但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离不开策划本身的重要性。王周辉介绍说,策划人、艺术家需要随时开发新的作品,考虑怎样的题材比较适合展出。比如,去年鸟叔比较火,博物馆就绘制了鸟叔的作品,而最近的索契冬奥会,又让设计者们开始忙活制作体育主题的作品了。
“不停跟进题材,进行更换”是朴哲弘给出的博物馆保持常新的答案。“西方名画是一些古老的作品,这些不会更换,但在娱乐方面,会定期有更换。选材必须有震撼力、冲击力,一般是浪漫的、搞笑的、恐怖的,目前以前两个领域为主,太血腥的不做考虑。”
王周辉认为,硬件技术要配合策划的需求。“在什么位置做什么样的画以达到最佳效果,是团队合作的过程,比如这个转角适合打投影、打光,那就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画作。”据介绍,从策划、电脑设计、用投影仪进行现场试验、调整设计图到最后的制作,小的作品需要1周时间,大的需要三周,因此整个博物馆仅3D画部分就耗费3个月才完成。
“活的美术馆”目前有作品20幅,包括《圣拉查尔火车站》、《雅典学院》等名画,还可以和“蒙娜丽莎”进行对话。朴哲弘称,选择这些作品首先考虑的是名气,作品要很多人都知道才会有亲切感,否则大家很难愿意参与互动;其次则是要选择适合动起来的画。设计动起来后的故事则包含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而每幅画的讲解从两分钟到5分钟不等。“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我们让它讲解建筑上是怎么做的,介绍创作背景,这样,画的知识就容易掌握了。”朴哲弘说。
秘密 前景
准备试水婚庆和公共场所
如此适合拍照的画作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领域呢?王周辉称,曾有影楼希望购买博物馆的产品,但被馆方拒绝了,“因为对影楼而言,画作只是一个辅助拍照的手段,而非文化创意产品,所以放在影楼并不合适。”不过,很多选择在798、751拍照的情侣会愿意进入博物馆留下个性照片。朴哲弘透露,他们也正为了迎合拍摄婚纱照的情侣,开发一些有结婚背景的作品。随后,制作团队还会将触角伸至咖啡厅、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让更多人有机会与画作形成交流。
在技术层面,博物馆今后将在360环幕区开发扫描人脸功能,就是说对参观者的脸进行实时扫描,再转换为3D图像,从而使参观者在看环幕的同时能看到自己的脸“飞来飞去”。
■延伸阅读
如何自制3D画?
既然说到掌握了绘画技术就可以画3D画,那到底如何制作呢?或许大幅作品还存在难度,但简单的内容已经被网友破解。其实,只需在纸中央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将纸对折,再在纸上找到相对应的点,接着不用纠结其原理,只需连线,即可成功绘制立体图案。当然,画什么图案还需要前期进行计算和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连接的线不会出错。为保证作品更具效果,还可以添加阴影进行修饰。
画家眼中3D画既是涂鸦也是娱乐
对普通人而言,3D画很神奇,但在画家眼里就相对简单很多。画家童振刚称,3D画属于视觉艺术,“它就像杂技中的平衡技巧,只要利用了这种技巧,绘画技术只要达到了,谁都可以创作,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和艺术是两码事。因为艺术更讲究精神和意识的表达,3D画在这方面不是这样。在国外,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只不过在我国见到的实物比较少,所以会更具吸引力。”童振刚同时认为,这样的作品与艺术品相比,经济价值并不大,也谈不上艺术价值,可能推广给普通人还存在难度,“没看过的人去看看也挺有意思,它属于一种好玩的、娱乐性的东西。”记者荀觅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