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展馆广场上的《人民公社万岁》群雕
【吾艺网2月27日讯】2月23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了名为“分享属于大家的共同回忆”的中国留法学生交流会。当天,参加交流会的250多位嘉宾欢聚一堂,他们中既包括上世纪40年代赴法留学的老前辈,也有1964年中法建交后首批公派赴法的留学生,还有21世纪到法国去的年轻一代留学生。老中青三代留学生中,97岁高龄的王熙民老先生尤其受人关注。这位曾于上世纪40年代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的著名雕塑家,得到了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法国驻华大使白林等的热情接待。在与王熙民及其夫人包阿华的交谈中,记者得以了解到老人60多年前在法国的那段值得铭记的往事。
1947年7月,王熙民与吴冠中一起,在逾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取了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留学。在此之前,他就读于北平国立艺专,学习西洋画和国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潘天寿、王雪涛等名家。
到法国后,王熙民在学校里整天画油画、水彩,感觉有些腻烦。后来,他偶然间看到一个老师做的建筑雕塑,感到非常喜欢。这位老师正是罗丹的学生、法国著名雕塑大师让尼欧。让尼欧很喜欢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他说:“孩子,你的素描画得很好,你应该跟我学做雕塑,你做雕塑要比画画有出息。”于是,王熙民到让尼欧的工作室报名学习,并很快投入到新的艺术领域中。
让尼欧的建筑雕塑简单明了、磅礴大气,很多大型作品都是水泥制成,经常需要修复。王熙民在跟他学习的两年时间里,经常主动向他提供帮助。“改作品的时候,要改出他的味道,对我来说就是学习、就是领悟什么是美的过程。”受其影响,王熙民在创作时也不完全追求写实,而是注重为建筑服务。
巴黎自由、活跃的艺术教育氛围让王熙民受益匪浅。在巴黎美术学院,他还在布德尔工作室学习,布德尔的妻子所教授的建筑雕塑的技法要点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1950年7月,新中国成立之初,怀抱爱国之心的王熙民回到祖国,被分配到革命博物馆工作,之后又申请调到东北鲁艺。1953年,王熙民创作的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参加全国第一届军事展览并荣获优秀作品称号;1958年,他带领东北鲁艺师生为全国农展馆中心广场创作了群雕《人民公社万岁》,气势恢宏的群雕轰动一时;1961年,王熙民应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空间艺术研究室,成为中国建筑环境艺术研究、创作的创始人之一;1981年,他又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成立壁画系,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大量建筑雕塑和壁画方面的人才……
作为著名的建筑环境艺术家,王熙民在一个甲子的艺术生涯中,不断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创造新的理念与成就,艺术作品已成为很多城市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王熙民特别强调民族形式和现代艺术的结合,通过吸取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华,博采西洋艺术之技法,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我的作品不会离开祖国的艺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我毕生的追求。”
采访过程中,由于王熙民先生听力欠佳,大多数时候是由他的夫人——著名建筑环境艺术家、旅美华人包阿华代为讲述和“翻译”。据介绍,两位老人至今还在合作进行艺术创作。有意思的是,他们夫妻俩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同。王熙民每天晚上两三点睡觉,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而包阿华晚上十二点以前睡觉,早上四五点钟起床,他们经常通过“留条子”交代生活和工作。包阿华笑称,王熙民会写下很多宽慰她的甜言蜜语,但对待合作完成的工作,却有着“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固执和坚持。如王熙民所说,“艺术家要有宏伟的心胸”,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历经风雨却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的态度令人感慨,他们严谨的艺术态度、低调的生活方式,也闪耀着鼓舞人心、启迪后人的正能量。(文:陈璐、樊炜)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