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书画家刘斯奋:一切艺术之最终抽象 无非节奏而已
2017-01-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四尺连屏诗 刘斯奋

【吾艺网31日讯】刘斯奋以小说家名世,后来因在大写意人物画方面的显著成就而蜚声画坛,最近他又将累年所作书法汇集成册,不禁让人感叹其“多能”和旺盛的创造力。刘斯奋自认为,他的书法远不能同其诗文绘画相提并论,因为他在这方面垂顾太少;而另一方面,书法也不是他最想展示自己才情的舞台。由此,“余事作书”便成为他独特书风的内在成因,“韵外之致”便成其驰驱翰墨的审美取向。

35日至15日,在中国美术馆将举办“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 ,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协办,梁江担任策展人。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刘斯奋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皆有很深的造诣并取得突出成就。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全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绘画创作强调天赋、修养、个性与激情,力求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原创性相结合,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面目。本次将展出的是他历年的著述以及创作的古今题材人物画、 《白门柳》人物选画、山水画和自书诗中的主要精品共70余幅。

刘斯奋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自然大气、疏宕洒落是其基本面貌,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的独特之处。就用笔而言,约有四端:一是圆,主要表现为笔道的丰腴和形态的妥帖,出锋虽多而能浑融内敛,以转带折、圆中寓方;二是劲,刘斯奋的书法富有力量和气势,特别是大字,骨势内含、高视阔步,肤肉虽丰而不失遒健,甚得肥劲之妙;三是松,刘书大都写得很随意,绝没有剑拔弩张的作态之书,大字雍容、小字自然,用笔疏放、弛不失范;四是涩,古人论书崇尚疾涩,疾而不涩,流于油滑,涩而不疾,失之钝滞,而刘斯奋作字喜用大笔兼毫,落笔使墨皆能入纸,辅之以提顿铺拢,一笔一画皆能立于纸上,用笔的钝直毛糙处正可见天机呈露。就结体而言,以平正为主,时见逸姿;章法上贵自然取势,不故作奇巧。刘书不崇尚形式的翻新,他爱写对联和条幅,或多至数百言,如水之逡行而进;或少至三五字,如山之峰峦丛聚。特别是其少字横幅或者对联,各具风姿,多成佳构。

从精神气质上看,刘书值得称道之处亦复不少。首先,刘书具有一股风流蕴藉的才子之气。其用笔结字多自出机杼,不计工拙,通常是随势而发,颇有逸趣,如行书《张栻题城南》 ,首字“城” ,化撇为点,如飞鸟出林,因形赋势。其次,刘书不衫不履处饶有山野之味。如他的近作“清如瘦竹闲如鹤,座是春风室是兰”一联,洗去铅华、笔涩墨枯,颇具林下之风。第三,刘书以行书为主,在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统一的前提下追求诗书相发的意趣。也许由于是诗人的缘故,清词妙句常兴发他作书的激情。他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有一股轩昂远举之意,书道潜《秋夜诗》则使人产生“夜半风吹”的联想。刘斯奋钟情于古典诗词,他的旧体诗词和文言文的写作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古人云:“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刘斯奋之书,或有取于此。

多年来,刘斯奋醉心中国画创作,以人物画见长,兼作山水。整体风格清新脱俗而又犷宕不羁,而其在绘画中积累起来的用墨、用笔、构图的经验也自然渗入书法创作之中。刘书落墨大胆肯定,浓而不腻,淡而不浮,当有得于绘画。艺术家钟耕略在谈到刘斯奋绘画用墨的特点时说:“刘斯奋擅以黑白单色调作画,一心探索墨色变幻的微妙领域。前人谓‘墨分五彩’ ,只不过是点出墨色丰富变幻之可能性,其实墨又何止五彩。刘君所作《出尘》及《不凋》两画,可见其对墨色掌控之功力,做到黑而不滞、淡而不飘,充分地展现了水墨作品之特色。 ”而这与他的书法同一机杼。刘书用笔手段丰富,不斤斤于点画的形模比似,他敢用秃笔,时见槎牙峭削,而铺毫直落处,非精于画道不能为。此外,刘斯奋在绘画中精于小品的营构,这种经验对于书法的谋篇布局亦具正面的影响。观其少数字的书法如“太和堂”匾,字态雍容而能透气,可得显证。刘斯奋尝论及书画相通之处云:“作画当如作书,随形就势,笔笔相生,始为得气。 ”此论诚然。他又云:“一切艺术之最终抽象,无非节奏而已!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如是,绘画亦如是。”可谓得髓。

赏读刘斯奋的书法,可以发现他在以诗画入书和以意写形方面的做法,其实是古代传统和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合理延伸。中国艺术自唐宋以来,表达机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天地之心”一变而为“人心” ,对“心性”问题的探讨成为唐宋以来的主要课题,传达心之微妙成为诗文书画的共同选择。就传达主体情思的精微程度而言,诗书画各有所宜。其中,苏轼的说法最能代表宋人所达到的理论高度:“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于是,宋代以来艺术领域中两种趋势得到强调,一是画向书靠拢,更加强调用笔,有所谓绘画书法化的倾向;其二是书画向诗靠拢,形成笔中有诗、画中有诗的倾向。这一传统在岭南文人的手上更是被充分发扬。

广东书法,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清以来,佛门大德、文苑精英、学界耆宿、政坛闻人,或留心翰墨、或雅善丹青,文心诗骨,彬彬大盛。这个时期是岭南书法史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形成了抗衡中原、颉颃江左而雄视全国的新局面,先后涌现了梁佩兰、苏珥、黎简、冯敏昌、谢兰生、吴荣光、李文田、邓承修、简朝亮、梁鼎芬、康有为等一大批极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其中梁佩兰、谢兰生等书家无不是诗画兼擅,共同营造了富于人文、雅重清刚的岭南传统,而这就是刘斯奋书风形成的丰厚土壤。麦华三的《岭南书法丛谭》在论述广东书家特色时,列举了“重气节” 、“重学问” 、“不求闻达” 、“富创作性” 4个特点,而“重学问”和“富创作性”无疑可以在刘斯奋的书法中得到嗣响。此外,由岭南陈白沙开创的以意写形的书法传统也被他所继承。刘斯奋尝云:“绘画、书法也一样,我的路子是基本不临摹,但是读画读帖。 ”这种做法无疑与白沙精神有一致之处。

在当代书坛,刘斯奋不是一个弄潮儿,但在岭南这块土地上,其书法却为时所重。这当然也得益于他在其他领域积累起来的声名,而从这个角度看,刘斯奋的书法当为典型的名士之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专业作手从而降低其书法的价值,恰恰相反,他无意于书的态度带给我们的是对于一个久远传统的怀念,其笔下所营造的韵外之致则是当代书法难以超越但又必须超越的文化标杆。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美术馆 书画家 刘斯奋 一切艺术 最终抽象 无非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