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3月12日讯】新年过后,北京的空气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2月25日下午,25名艺术家自发在天坛祈年殿前以特有的方式提倡保护环境,呼吁大家关注空气污染。这一行为方式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争议,大家对此众说纷纭。参与此次活动的艺术家们表示,行动不需要有多艺术,这只是一次艺术家关注环境的行为。
行为缺乏好创意?价值不在艺术性的智慧高低
此次的活动在大家看来似乎过于简单和随意,20余名戴口罩的艺术家先集体躺在天坛的祈年殿前,用后现代的祭祀方法祈求“蓝天再现”。他们的行为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围观和拍照。随后,艺术家们集体手持晴空万里的天坛明信片合影,明信片中蔚蓝色的天空与当时的灰色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与艺术家沈敬东表示,他是在当天上午得知有此活动,觉得有意思便参加了,“那天空气非常差,如果不是为了这次活动,我是绝对不会出门的。”沈敬东说,这一活动大概进行了10分钟左右。
对于此次活动,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本来可以是一个出色的保护环境的行为艺术,给一帮没好创意光有激情的艺术家给糟蹋了”。对此,沈敬东解释,不一定什么都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活动不完全是一次行为艺术,把它称为是“一次艺术家的行为”更为准确。
参与艺术家李枪认为,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思路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地你干了什么,而不是你想了什么。这次行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艺术性的智慧高低问题,是告诉那些只说不干的,天天呼吸脏空气已经麻木不仁的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行动,哪怕是一种本能的一个动作也可以。
为何选择天坛?皇帝祭天处与行为目的相符
艺术家苍鑫也参与了活动,对于躺在地上的行为,他说希望能够用一种更清楚的方式来表现大家的态度和想法。而选择天坛这个地点,也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天坛在古代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与我们的目的相符合,所以把地点就选在了天坛。”苍鑫说。
记者采访的三位艺术家,其实都在长期创作有关思考环境的作品,或做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事。苍鑫曾创作的《天人合一》在当时引起了关注,李枪也一直用废报纸等废旧材料创作。李枪表示,我们是想表达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担忧,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责任感,“我的老家在江苏,山上会堆积一些垃圾,我就会找相关部门解决。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情况已经好转,但是目前大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
专家评述: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介入关注环境的创作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表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把艺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开始对生存环境问题、人文问题等给予关注,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当代艺术主流。
杨卫解释,这是由于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博伊斯关注的是社会现状,以及周边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其中,博伊斯的大型景观艺术作品《7000棵橡树》可以被看作是以一种艺术方式对当下城市化的一次生态调节,目的在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这部最初饱受非议的作品之后被视为卡塞尔市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在用艺术的方式介入到环境保护中。
陈强《黄河的渡过》
1994年,艺术家陈强来到青海,以他独特的艺术方式,策划了大型观念艺术作品《黄河的渡过》。《黄河的渡过》是在黄河入海口处修建一座长790.3米,高2.5米,宽0.9米的黄河水体纪念碑。全长5464公里长的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每隔5公里取0.5立方米的水样,分别注入1093个玻璃罐中,把它们从左到右按黄河的顺序排列。
孔宁《雾霾娃娃》
2013年3月26日,跨界艺术家孔宁身穿白色防尘衣、戴着口罩,并携带她的油画作品《雾霾娃娃》在北京朝阳区大望路路口向行人发放口罩,引起路人关注,这是她对现实生态环境的深度思考和责任感。孔宁带着这些油画作品穿越北京的大街小巷,将展览空间变成一个流动空间,她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能够引起大家的觉醒。
舒勇《地球在流血》
1998年11月,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工作间里,三位少女裸露着身体,任由舒勇用画笔在她们身上涂上象征森林、草原的绿色颜料。之后,舒勇将一盆掺有动物血的红颜料从模特儿头上劈头倒下,三位少女均作出痛苦不堪状,寓意大地母亲遭到了伤害。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