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3月19日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目前,70%以上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层级不规范,75%的市、县级政府未设立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全国现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可移动文物3000万件(套),半数以上需要及时修复,而全国具备修复技能的专业人才仅2000人左右,以每人年均修复50件计,至少需要150年。
文物最显著特点是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即便是利用现代技术让其修旧如旧,其文化内涵和底蕴也会遭受到破坏。越早、越全面地修复,会尽可能保留其价值。修复越迟,文物价值降低越多。
馆藏文物受到腐蚀的原因很多。自然环境污染可以对馆藏文物造成极大损害,包括大气污染会加剧文物材料老化腐蚀。然而,最主要原因并非自然环境污染,而是人为因素。比如,一些具有环境控制设施的单位由于设备设计不到位,不能良好地控制温湿度;比如,在虫霉以及照明问题上处理不当,对文物构成极大威胁。
文物保护成短板,我国到底缺什么?缺钱?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差钱。缺技术?我国科技实力并不弱,甚至可以说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位。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那就只有一种解释:缺重视。因为缺少重视,钱再多、技术再发达,也用不到文物保护上。当然,这里所说的重视,是指行动上,而非法律法规或口号。事实上,我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都将“馆藏文物”列为单独章节,对馆藏文物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文物保护强国而奋斗!”这个口号,相信很多人听上去并不陌生。但在行动上,我国在文物保护这块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科研和运行经费不足,导致文物环境保护科研人员短缺、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管理制度虚化等,从而使馆藏文物危机四伏。
就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成为法律法规以及口号上的巨人固然重要,但成为行动上的巨人才是根本。在保证科研和运行经费充裕的基础上,应重视并加快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树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加强文物环境保护科研力度,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让馆藏文物处于全方位、立体式保护之下。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