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见大众媒体参与艺术评选,至少北京没有这样搞过。”对于新快报发起的“2013年度岭南画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长马振声称赞有加,肯定了搭建艺术与民众沟通平台的重要价值。
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要接地气
收藏周刊:新快报发起的“2013年度岭南画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在艺术界及民众之间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您看来,媒体发动民众票选艺术家的形式,有何意义?
马振声:这种形式完全可以搞。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书画等艺术样式产生浓郁兴趣,艺术已经进入民众的审美视野当中,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心理。而你们发起的这次票选活动,正迎合了这一趋势。艺术界的评选大多都是美协操办的,很少见大众媒体参与此类事情,至少北京没有这样搞过。而你们能做这种事情,并表示一定要把它做好,勇气可嘉。
收藏周刊: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要接地气,要连接更多读者与大众。具体来说,该如何去做?
马振声:艺术要在民众之间,在更广泛领域产生影响,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光喊口号就可以的,也非靠某单一方式能够完成的。比如拍卖会,很热闹也很喧嚣,但很有必要。因为,这是民众的需要,这满足了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尽管拍卖会有很多问题,但你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它的形式。而新快报作为大众媒体,借“风云人物评选”这项活动搭建了艺术与民众互动的平台,我相信,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你们不做这件事,民众也会私下议论画坛诸事的。既然民众有需要,你们就要去做,去引导他们的审美,让他们与艺术直接互动。
应保证其专业水准与学术权威
收藏周刊:民众介入艺术评价,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马振声:雅俗共赏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提倡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关照时代变迁,是应有的担当,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孔子讲“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这才是一位艺术家完整的人格。不讲“道”,不讲“仁”,能算合格的艺术家吗?你们发起的“岭南画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或许能引起艺术家们对“道”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收藏周刊:大众评审与专业评审有何不同?
马振声:大众的评审往往更直接、更明了,当然,也会更武断一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或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对艺术及艺术家的评判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化。而专业评审,要更严谨、更周全一些。
收藏周刊:鉴于此,您对本次活动有何建议?
马振声:美术评审,是一项学术性与专业性很强的评审,大众的趣味与决断比重不应太高,最终还要靠学术来引领。或者说,在这项活动中,要注意大众评审与专业评审的平衡。既要照顾大众的艺术权益与参与热情,又要保证活动的专业水准与学术权威,两者都不能偏废。
马振声谈艺录
1、人物写形并不难
人物画的创作,不是以表现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画家通过人的题材抒发个人的胸中意气。
蒋兆和先生十六岁背井离乡,只身从四川沿江漂泊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历尽人间的凄苦。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切体验,使他与下层的劳苦大众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共鸣。一种荡气回肠不吐不快的激情,借助人物的悲伤哀怨,写出他的胸中块垒,抒发了他的磅礴之气,创作出以《流民图》为代表的一批划时代的不朽作品。时隔半个世纪,今天看来,这些作品的精神震撼力和笔墨间流露的那股浩然荡漾的正气依然咄咄逼人。
客观对象的形神兼备,与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通过酣畅有力、严谨精微的笔墨得以天衣无缝的结合。人物写形之难,均在以主观情感统率的用笔中得以解决了。
2、中国画的切入点在“写”
发展中国画“续接”是重要的,但是中国画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续接”,她的生命在于创造,必须在传统的根基上,结合个人的生活感受进行创造。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是写意的,中国的绘画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精神,因此我觉得学习中国画的切入点还是应该在“写”上做文章,这是跟西方绘画一个最大的区别。
所以,我主张书法应该作为中国画教学的一个基础课,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要建立新的书法课,比如通过书法课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各个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书法本身就是造型艺术,也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抽象艺术,反映了中国形式构成的美学思想。
3、年轻人必须研究传统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候,怎么搞都对,怎么搞都可以。但是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就是继承传统的问题。我们不墨守成规,不要陷到故纸堆里,但传统必须要研究。
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家不研究中国的传统将要犯历史错误。”你是中国人,你不研究中国的传统,难道让外国人来研究吗?我曾经在中央美院组织过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会上我体会到,所谓中外交流,基本上都是人家对我们交流,我们主动给人家的太少了。我们一直有着比较强的自卑心理,老是看别人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不好,这是几代人留下的潜在的心理。
至今,我们的大学生讲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马蒂斯,都知道。但长期或短期逗留在中国的外国学生,我给他们讲齐白石、徐悲鸿、吴道子,他们却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想了解你。
名家点评
作为蒋兆和的学生,马振声最终还是脱出了先生的窠臼而寻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的作品情调倾向于抒情性。他在延续了蒋兆和创立的以勾线和皴染为特征的水墨形式之外,为了改进笔墨整体关系的不统一,又从传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刘曦林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马振声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全身心地塑造和表现他作品中人物的内在精神,即使是历史题材,也在作深层次的挖掘,既重笔墨的意趣,又重形象的有血有肉,更重意境的营造,将水墨的写意同现实主义的写实在形式上作了成功的接合,使他笔下的人物被刻画得真实、深刻、感人,耐人寻味。
——贾德江 著名评论家
简介
马振声,1939年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国画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