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谁来拾遗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
2017-01-15 来源:黔南日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韦永扬老人珍藏多年的军大衣,至今可穿着依然保暖。

 

抗日老兵石克义珍藏的军用毛毯和脸盆。

【吾艺网320日讯】315日,记者在独山县采访91岁高龄的抗日老兵韦兴福时,他讲述了70多年前经历的铁血抗日烽火后,首次公开了珍藏的当年的抗日照片,同村91岁的抗日老兵韦永扬,曾经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他展示了当年的军大衣。

这些珍贵的抗战文物散落民间,长期从事历史文物收藏和研究的黔南州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世杰认为,这些见证抗日战争的文物应该走进博物馆,让世人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再不抓紧抢救保护的话,被破坏并消失了就太可惜了。

驻印抗战老兵的三件“宝贝”

91岁的老兵石克义家住平塘,他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医。314日,得知记者是专程采访关于中国远征军历史事宜后,几十年来极少在他人面前提起抗战经历的他,很高兴地说起了他参加远征军入印抗战的难忘经历,并展示他珍藏的三件特殊“宝贝”——1床军毯、1个铝制脸盆、1颗象牙章。

19425月,时年18岁的石克义参加了中国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也就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驻贵阳图云关)。1943年,因抗战需要,由卫生人员训练总所派出15人组成战时卫生人员训练组开赴印度远征军驻地,负责培训驻印部队医务人员。石克义随组从贵阳乘红十字会专车起程到昆明,经

著名的“驼峰航线”,到达印度东北部蓝姆伽训练基地,残酷的战争,使大部分战友都牺牲在异国他乡。

“我在印度蓝姆伽基地战斗期间,获得美国援助部队发放的1床军用毛毯、1个铝制军用脸盆、1个薄铁皮军用箱,还在蓝姆伽镇上购买了1颗象牙章。”石克义说。

19458月抗战胜利后,石克义带着毛毯、铝制脸盆、薄铁皮箱子等部队生活用品和象牙章回到家乡,一直沿用至今完好无损,其中薄铁皮军用箱在文革期间遭毁。

石克义告诉记者,平时他都不介绍这些“宝贝”的来历,外界无人知晓这就是当年的抗战文物。现在,他准备把这床经久耐用、完好无损的军毯消毒并和脸盆一起保存,因为它见证了中美两国之间在抗战烽火岁月中深厚的“兄弟感情”。

滇缅远征军老兵的两件“宝贝”

家住龙里县羊场镇的王庆泽老人已届90高龄,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滇西中国远征军中的一员,当时所用的军用水壶和饭盒,是他珍藏了70多年的“宝贝”。

据王庆泽老人回忆,19415月,未满16岁的他即被充军入龙里人刘伯龙任师长的新编28师。19423月,在贵州兴仁参加新编28师出师大会后由滇入缅对日作战。45月,新编28师由曼德勒至腊戍防线溃败撤向国内,王庆泽随尾军退至怒江时,因惠通桥被炸断而未回国。之后,王庆泽被收编入抗日游击部队沿怒江而上,翻越高黎贡山,转战于滇缅边

境。1944年春,他参加配合远征军和滇西驻军反攻缅甸、腾龙之敌。收复腾冲后,王庆泽被编入宋希濂任总司令的第11集团军某部航空特务旅守备团,任团属3337班班长,先后调守腾冲、昆明机场。19454月,王庆泽随军往湖南准备参加雪峰山会战,途经龙里县城时请假回老家看望父母,受族人阻拦未能归队,回到龙里大山务农至今。

如今,他珍藏的这两件“宝贝”伴随他70多年了,至今也还能使用。

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亟需保护

独山县91岁高龄的韦兴福老人也有自己的“私人珍藏”: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南京日军受降现场、上海吴淞口、江苏苏州等地收集的和他本人留影的大量照片,但由于保管不善,历经多年破损遗失,现仅存几张了。

3年来,记者辗转贵州各地采访了不少抗日老兵,他们都珍藏有当年抗日经历的物件,现在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但是他们年岁已高,缺乏更好的保存这些文物的意识。

谁来拾遗这些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让它发挥更大的历史价值作用,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刘世杰认为:随着时光飞逝、历史推移,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日渐稀少。但是,它们无一不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是日军侵华的铮铮物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这些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应该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牢记历史。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抗战文物 韦永扬 独山县 抗日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