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郭芳芳 两地栖居的理由
2017-01-15 来源:hiart.cn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郭芳芳,FangGallery创始人 “做好人,不害人”,印尼华人姑娘郭芳芳用流利的普通话给我讲了不下两遍这句来自妈妈的教导,虽然现在的她看起来是一副不再听妈妈话的样子,开始独当一面,但受益于母亲影响,艺术已经成为了郭芳芳必需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是艺术家、可以是画廊主、也可以是收藏家,来不及拒绝已经心甘情愿沦为艺术的俘虏。而这同样也是她穿梭于,30年前出生地雅加达,10年前的求学地北京,两地之间的唯一理由。

搞定国家博物馆

又一个农历年开始的时机,2014220日,印尼国家博物馆再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示好,推出了“共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们的展览”,齐聚詹建俊、罗尔纯、谢东明、洪凌、刘小东、喻红、刘商英七位艺术家的作品。相比较去年同时期推出的“Mirror & Shadow ——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展”,这次的参与者名单更加大牌。而主要推动者依然是那个大眼睛小个姑娘,以Fang Gallery和她个人的名义,她叫郭芳芳。“艺术首先需要被分享,其次才是拥有。”从中国回到印尼之后,郭芳芳发现能在印尼看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逐年呈现递减的趋势,推己及人,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她向印尼国家博物馆争取了这样一个档期的合作机会,计划每年推出一场主题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以一个画廊主和策展人身份先入为主地在我心中先竖立起“郭老师”形象的郭芳芳略微不好意思地说道“叫我芳芳就好了”。语调轻柔,是那种台式普通话,但听起来并不嗲。作为出生在雅加达的印尼第三代华人,没有追随同龄人大都跑去欧美留学的潮流,因为从小受到酷爱艺术、并一直对中国怀有乡土情结的母亲的影响,郭芳芳在求学阶段很自然地选择了母亲曾进修过的学校——中央美术学院,2000级油画系,一路拿下硕士学位。

1983年出生的郭芳芳是他们那一级中年龄最小的。谈及同学们,郭芳芳当下想起的名字便是“夏禹和刘霞飞”,并流露出要找机会收藏夏禹作品的意愿。她叹息同学中坚持做艺术的并不多,并由衷地羡慕那些能够一辈子来做艺术的人。“我看到老师们在印尼创作的场景,觉得他们可真幸福,能够一直画画,而且有能力表达他们心中所想。”其实,郭芳芳本人也足够幸运,家族很早就开始艺术收藏,很小的时候她就跟着母亲逛画廊、去拍卖行,早在央美上学期间她便开始买作品,“都是同学们的作品,不贵。因为那个时候觉得一件作品比一个名牌包包更让我动心。”我反问,“可对多数女孩来说,包包是必需品?”“艺术也一样呀。肯定也是必需品。”

做展览是另一种创作

从央美毕业回到雅加达,郭芳芳始终摆脱不了对北京的生活的眷恋,她需要寻找一种方式将北京的十余年的生活嫁接起来。成为艺术家或者说收藏家都很顺其自然,可这不能构成两地游走的充分理由,因为在郭芳芳看来,做艺术创作或许会很闷,但得静心,需要内心完全沉下来;而做收藏,以她在买作品时感性而为的处理方式,如果自己不能经济独立,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2010年时她创办了FangGallery,希望借由画廊将中国当代艺术介绍给印尼藏家。“我挣扎过,大家都说开了画廊就甭想再提笔了。”对此,她并不服气,她的画廊每年仅仅安排四个展览、一两个博览会,在这样的慢节奏下,创作变得可行。而谈及个人的展览安排,她的节奏就更慢了。“我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当然要求要更高。作品做得不充分可不好意思给大家看。”于是,那场属于她自己的个展被定在了“可能得几年以后”。而在为他人操办展览的过程中,郭芳芳有了另一种感悟:“其实把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用展览的形式呈现,同样也是一种创作。”

事实上,开画廊令她挣扎的另一重缘由在于,如何作为画廊主在向客户推荐的同时兼顾自己的收藏,不过,后来的实践证明,在把优先权让给藏家时,因为各自对作品的判断并不一样,藏家挑选完后,自己中意的作品有时候仍然留下了,这种厚道的处事方法也让她的画廊在开始运营的这三年里就做到了有盈余去丰富她自己的收藏。也因为此,她希望随着市场的成熟,“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和真正的喜好。打个庸俗的比方,如果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鞋子,我们肯定不会盲目地跟着时尚杂志的推荐去买。”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共振 刘小东 喻红 国家博物馆 洪凌 罗尔纯 谢东明 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