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哈亦琦:清代贡品“哈氏风筝”的传人
2017-01-14 来源:吾艺网 作者:吾艺网
文章分享至:

风筝在我国南方称,北方称,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大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成为一种供人娱乐的技艺性很强的玩具,至北宋时期在民间普遍流行,南宋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放风筝更加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在风筝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其中尤以北京风筝最为突出。受皇城文化影响,北京风筝在达到放飞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造型的美观和谐与画面的吉祥寓意,极大地提高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历经四代传人。第一代传人哈国梁(1828-1903),最初以扎制灯笼为生,后因喜爱放风筝开始趸售别人的风筝,并自学风筝的扎制方法,从而奠定了哈氏风筝的基础。第二代传人哈国梁之子哈长英(1867-1946),制作风筝技艺高超,扎制的蜻蜓、蝴蝶、仙鹤、花凤等四件风筝作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自此哈氏风筝名声大振。当时北京街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进北京,逛厂甸,玻璃琉璃大沙燕儿。”“大沙燕儿就特指哈家的瘦沙燕风筝。哈长英制定了各种哈氏风筝骨架的规格比例标准,为哈氏风筝后期各类型、多样化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从工艺上对哈氏风筝进行改良,使其在放飞性能上大有突破。哈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哈魁明(1916-1993),幼时便随其父哈长英学习风筝技艺,不但全面地掌握了风筝制作中的四门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线两者的重要性,将哈氏风筝的技艺体系发展为六技。哈魁明一生醉心于风筝艺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写出了大量风筝扎制的技艺要诀,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各类民俗,绘制了百余幅风筝图谱,对哈氏风筝技法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并且丰富和完善了哈氏风筝的艺术文化内涵。

现年54岁的哈亦琦是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他10岁随其父哈魁明学习风筝技艺,现为哈氏风筝的唯一传人。多年来,哈亦琦潜心于哈氏风筝的继承和发展。随着自身视野的拓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对哈氏风筝进行了突破,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新型风筝,极大地丰富了哈氏风筝的种类。在色彩运用上大胆改善,力求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他尝试运用几何图形、二方连续、渐变色、青花瓷、蜡染等多种元素,使装饰效果更加强烈,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些改变,为传统的哈氏风筝注入新的血液,扩展了发展空间。近十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风筝除了原有的放飞功能外,还逐渐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融入人们的生活。哈亦琦预见到这种变化和市场需求,设计制作了大量以观赏为主的小型和微型风筝,并且首先将风筝装入镜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观赏品和装饰品。

哈亦琦在其父早年对哈氏风筝分类的基础上将哈氏风筝系统地归纳为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伞翼类、串类及立体类七大类型。每个类型的骨架结构、起飞性能及适应风的范围均不相同,因此制作一件成功的风筝,除了要掌握四门传统技艺外,还要懂得线的原理。哈亦琦设计制作的风筝不仅在工艺上具有抗强风的性能,而且造型美观,富有艺术性。尤其是以观赏为主的小型风筝,画面色彩层层晕染,笔法纤巧细腻,构图饱满且虚实得当,堪称一幅精美的绘画作品。画面纹饰则以传统的祥瑞图案传达出美好吉祥的寓意,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哈亦琦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的风筝大赛中屡获大奖,哈氏风筝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一百多年来,哈氏风筝由最初的节令性极强的维持生计的玩意儿演变为今天精美的艺术品,在北京的风筝流派中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这其中凝聚了哈氏四代风筝艺人的心血。为使这门民间艺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哈亦琦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传统的带徒式的技艺传承外,还采取了画谱式传承,即将哈氏风筝以画谱的形式总结归纳,为后人留一份可长久保存的、直观的艺术符号,目前他已绘制完成画谱八十余幅。另外,哈亦琦还采用文字式的传承方法,通过笔记的形式将个人在扎制风筝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技艺口诀等及时记录下来,供风筝爱好者学习、交流,从而促进风筝艺术的更大发展。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哈亦琦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