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4月1日讯】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谈到多种文化和谐共存时,习主席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 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习主席的渊博让学者赞叹
“惊讶!真的太惊讶了!”这是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得知习主席盛赞法门寺琉璃器后的第一反应。琉璃器的研究在学界是个大冷门,据姜捷了解,全国对此有较深研究的专家不过五六人。习主席中国文化学识的渊博,让这位多年研究法门寺文化的学者很是赞叹。“法门寺伊斯兰琉璃器规格之高、数量之众、造型之精美、年代之久远全球罕见。”姜捷解释道:“大众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佛指舍利和精美的金银器、秘色瓷、丝织品等文物上,只有颇有研究的学者,才会关注这些和当代玻璃碗盘很相似的‘寻常物件’。”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重见天日,出土物中的 20件玻璃器皿,让学者如获至宝。经研究发现,这些琉璃器是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产品。其中一件精美的釉彩玻璃盘,将学界普遍认为的釉彩玻璃的出现时间,从十二世纪提前到了九世纪。“世界著名的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有类似的琉璃器,但是都没有法门寺出土的品类全、品相好。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重大发现。
它们都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过来的,是典型的东罗马工艺和伊斯兰风格结合的精品。”姜捷说,“丝路遥远,舟车颠簸,这些易碎品一路送到长安的艰难可想而知。”
千年前的玻璃让唐都惊艳
琉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玻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世纪或十五世纪的两河流域,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玻璃作为一个产业十分繁荣。姜捷介绍,玻璃制品,曾经是西亚文化典型的代表作品。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这些玻璃器皿作为商品,和珠宝、香料、工艺品一起传入我国。唐代,被中国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与大唐的经济往来频繁,在长安西市,兜售波斯商品的店铺比比皆是。而法门寺地宫中的玻璃制品,应该是贡品级别中的精品。
虽然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也有玻璃制品出现,但因为原材料和生产水平的限制,一直处于低水平阶段。所以,从原材料的成分上,可以准确地辨别出西亚玻璃。再加上这些玻璃制品的形制与花纹,有着典型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特征——就是习近平主席介绍的,既有东罗马的工艺,又具伊斯兰文化风格。
这些玻璃制品所采用的吹制、模制、贴丝、刻花、描金、釉彩等手法,完整地反映了玻璃制品冷热加工的各种工艺,许多器物钴蓝色的色彩风格,也揭示了当地的审美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玻璃制品中,有一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型。姜捷分析,这可能是按照唐宫廷的要求定制的,甚至可能在长安,就有西亚的玻璃作坊。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是多么繁荣。
法门寺的遗存让今人感叹
正如习主席所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姜捷对此感慨良多,他认为,这些遗存折射出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的传统——和平、和谐、交流、合作。
习主席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正是中国千年来同世界沟通与合作积极态度的证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样的沟通与合作,才使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空前繁荣。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