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资讯 > 专题 > 在古城迎接世界, 2018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启幕
在古城迎接世界, 2018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启幕
2018-07-20 14:25:00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
文章分享至:

  7月20日上午,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的约80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齐聚平遥古城,揭开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的序幕。此次雕塑节由平遥县人民政府和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共同推动创办,旨在让中外雕塑艺术作品在平遥这座近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中交汇融合,让所有参与者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氛围中领略到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力争为三晋大地打造出又一国际高度的艺术盛会。


平遥县委书记武晓花致辞


晋中市委宣传部长任秀红致辞


国际策展人劳伦佐·柏内德蒂(Lorenzo Benedetti)致辞


  平遥国际雕塑节立足于中西方当代雕塑艺术交流,作为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艺术水准的雕塑节,以“一带一路”的战略国策为基准,通过邀请国内外众多雕塑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平遥参展,意在为当代雕塑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为大众提供一个观看、交流、互动的平台。


  本次雕塑节学术总主持、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贺信中表示,在历史文化古城平遥举办雕塑节,通过雕塑艺术节的方式来展示人文的、当代的艺术创造,也展示山西大地特别是平遥古城对世界的热情拥抱,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交流项目如平遥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成功举办,使平遥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同时也在由内而外的改变着平遥的城镇气质。面对中国梦的历史发展机遇,平遥的综合发展需要更具特色和深度的文化品牌支撑,这也成为了举办平遥国际雕塑节的初衷。


外国艺术家与国际部分的策展人


中国“中国写意精神”展厅艺术家与“中国写意精神”板块策展人


古城里的中西方对话


  展览由20多位国际艺术家与60余位中国艺术家共同参与,展出作品逾百幅,以艺术为媒介进行中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雕塑节共设中国写意精神、国内外艺术对话单元、特邀展览、平行展单元四个板块,其中作为本届平遥国家雕塑节最重要部分的“国际对话”展,分别由国际著名策展人劳伦佐·柏内德蒂(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主策展人)和青年策展人魏祥奇策划。


领导与嘉宾参观展览


  魏祥奇对传统雕塑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与感知力。他在展览前言“内在的生命意志”中将近十年来中国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做了分层,他认为: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更强调主体性的存在、更强调意义与价值,融入个人化的哲学性思考,就如徐冰的传统卷轴画形式、隋建国的“无为”与“雕塑自生长”观念、张羽在水墨中“种“石头等等;而年轻的艺术家则更加的去历史化,形式语言偏向国际化、当代性,譬如谭天以幽默、略带挑衅方式做的“悖论”沙发,曾曦以光来作为媒介,向观众演示视觉结构的可观性,呈现工业化景观秩序。




展览现场


  劳伦佐·柏内德蒂(Lorenzo Benedetti)则将国际部分展览主题定为“以雕塑为史”,将雕塑作为材料来承载、传达历史。劳伦佐·柏内德蒂表示,这是自己首次来到平遥,但他之前早已听说过平遥摄影节和平遥电影节,虽然与雕塑艺术的表达形式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平遥古城将摄影、电影和雕塑相连接,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同时,本次国际雕塑节中的多件参展作品都是在平遥当地创作完成,其中除水泥、大理石等诸多当代工业元素外,还包含传统元素,与平遥本地雕塑艺术相呼应。“以雕塑为史”的概念同样适用于中国。


论坛现场


古城迎接世界艺术家


  在开幕前一个月,平遥国际雕塑节组委会启动中外艺术家驻地创作计划,加之主展览版块和国际论坛两大雕塑节核心版块,此次雕塑节以国际化的学术阵容和嘉宾拉开帷幕。其中国际部分分别呈现了约瑟夫·博伊斯、威廉·阿纳斯塔西、蒂娜、奥利弗·拉 瑞克、拉斐尔·海蒂、尤纳·弗莱德曼、尼娜·贝尔、曼德拉·罗伊特、多米尼亚·曼加诺&马里克·范·罗伊、克里斯托夫·韦伯、拉奎尔、帕西亚斯等等19位国际重要艺术家的最新的创作,他们的作品都曾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等重要艺术项目,而其中大部分艺术家的新作是在平遥进行的在地性创作。中外艺术家在平遥驻地期间创作的雕塑作品(包括城市雕塑)将有一部分会永久捐赠给平遥政府,这些作品将会根据实际需要,融合在整个平遥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未来将与平遥乃至全国各地的民众零距离接触,在继承平遥传统文化的同时,成为平遥新的文化符号。借此加深与扩展平遥古城以及平遥国际雕塑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展览现场


  中国部分以“内在的意志为主题”,展示了隋建国、徐冰、展望、张羽、宋冬、向阳、谭天、耿雪、郑泽生等等20余位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与国际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对话,以期艺术家、观众能够在现场感受到今天中国艺术创作思想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徐冰《背后的故事:溪山秋色图》


  徐冰用光影装置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意象。在观看“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时,观众需要绕到画面的背后,就会发现艺术家是用最为普通的,甚至是被废弃的日常材料,包括塑料纸、树叶和干草等,堆积出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氤氲之气。我们在正面观看作品时可以看到笔法,可以看到墨韵,但这一切都是艺术家精心构造的中国传统文人式的精神世界。徐冰称这是“光的绘画”,灵感源于2004年他为一个展览去西班牙的瓦伦勒,在转机时看到机场办公区的毛玻璃墙背后盆栽植物,在毛玻璃上投下的影子,像极了中国画晕染的感觉。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夜晚的路灯下看树影婆娑有异曲同工之处。徐冰没有再现自然之景的光影,而是直接复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图像,这样也就让他的作品区别于摄影,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向阳《可到达的彼岸》


  向阳是极为注重观念表达的艺术家,这件作品中的船是真实的渔船,在用建筑结构的方式再造之后,船成为其精神的象征。船是从此处通往彼岸的船,是从现实世界通往理想世界的船,是从世俗世界通往精神世界的船,也是从此生通往永生的船。向阳找了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木柜子、木窗户,还有从旧家具市场巡回的雕花木板,将之镶嵌到船体结构之上,以至于这艘船装满了很多未知的回忆。向阳一直梦想着在大海上航行,他正在筹备做出一条更大的船,可以装载他所有的期待去远航。今天这件作品停泊在平遥古城,也是一次独具意义的旅程,在我们环顾这艘船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超现实、超时空的历史链接。


隋建国《触手可及——涌泉与圆柱体》


  隋建国近年来的创作观念越来越倾向于“无为”,就是让物质自己“显形”,而不是他用自己的想法去雕塑。当然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就是物质是无法自我显现的,它要么就是存在要么就是不存在,隋建国是在一种尽可能少干涉的情况下,让物质显现自我的形态。在这件作品中,熔化的聚氨酯堆积显现出一个黑色的“身体”,艺术家肯定干涉了其熔化的过程,让其具有了确定的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偶然和即兴,诸如聚氨酯会向下流淌就是不可控的,究竟应该熔成一个怎样的形体也是全凭着艺术家现场的感觉而定。隋建国从“盲人摸象”到“肉身成道”,都在追求尽量少用自己的思考去雕塑和规训物质,而是顺着放空自己的欲望更无意识地捏造,让无意识去主导自己的肌肉记忆,最终呈现出一个确定的形体。这个形体好坏与否,又是一个再审视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审视的过程。所以充满着悖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隋建国仍是一位本质主义者。他强调绝对理性下的绝对感性。这是其艺术中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宋冬《同床异梦3》


  宋冬的作品中总是饱含着温情,无论是与父亲有关的作品《抚摸父亲》,还是2005年推出的与母亲有关的“物尽其用”项目,都是在强调艺术要关心人的情感,这比一切都重要。诸如“物尽其用”是与自己的母亲赵湘源一起完成的,展出了她经年累月在家里收纳的上万件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些旧物舍不得扔,想着还是继续使用的可能,是贫穷的中国百姓节俭的性格和传统所致。在母亲去世后,宋冬更是将对母亲的思念融入到“物尽其用”的认知当中。随后,宋冬创作了“穷人的智慧”系列和“剩余价值”系列,都是收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后又被拆除和废弃的门窗等生活用品进行创作,延续了“物尽其用”的思想主旨。宋冬的创作观念显然受到意大利贫穷艺术的影响,但更多受到的是博伊斯社会雕塑概念的影响,其创作中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的人文精神,是超越艺术概念本身的。因此,对于宋冬而言,艺术是对于人的感情的回应,应该是温暖的,有热量的,就像是拥抱。在这件作品中,宋冬将旧的生活用具、旧门窗,与镜子、彩色的玻璃和灯光并置,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现实和梦境等,多时空交织的复杂景象。




展览现场


  平遥国际雕塑节致力于通过一年一度邀请国内外雕塑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来平遥展览、展示艺术作品,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观展互动,在呈现世界最流行的艺术的同时,逐步把平遥打造成文化艺术创意之城,提⾼平遥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从而持续性地推动平遥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此前,平遥国际雕塑节透露将以闻名世界的德国明斯特雕塑展为参考和学习的模式,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东方明斯特”艺术展览,借以带动平遥乃至晋中市的地产、会展、教育培训等产业链的深化和扩展。平遥国际雕塑节希冀以雕塑艺术作为引领方式,通过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通过国内外嘉宾的广泛参与,从而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也表示,将利用其在欧洲主流艺术圈的众多合作伙伴和资源,力争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雕塑艺术节。


  据悉,此次平遥国际雕塑节将持续至2018年8月20日。


整理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2018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 平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