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上博三楼书法馆又更新了展品,就溜过去看了一天。虽然大部分见过,没见过的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但这些经典之作就是耐得起细看,可谓常看常新。
这次两宋部分集合了米芾、赵佶、赵构、吴说、御书院的作品,清晰地展示了宋代书法的重要风格流派,其中米芾恶札帖页、赵佶楷书千字文卷、赵构真草养生论卷属于名品,反复目验很是过瘾,大呼“三生有幸”了。
-⊙ 北宋 米芾 恶札帖页 -
此帖又称章侯帖,行书“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虽然只有17字,却是米芾书札中比较著名的一开。每个字在10厘米见方左右,属于米书中字体较大者,与常见小字审美趣味有差别。结体斜倚侧倾,下笔痛快,沉着平夷,可谓左右开张、上下翻飞,展现了高超的控腕能力,真可谓“刷字”。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著录此帖,称“书法挺劲,是晚年所写”。
恶札帖选用竹纸书写,这在北宋书写材料中较为少见。此纸表面光滑,漏墨和吸墨功能不是最好,米芾书写后留下许多聚墨痕,倒是方便了解米芾书写习惯。米芾选用的书写材料种类较多,除了常见的粉笺纸以外,用“蜀素”写字也传为佳话。《书史》:“余尝捶越竹,光滑如金版”,恶札帖很可能就是用了越州竹纸,可见米芾在开发与创新书写材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此帖上有“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记”,与所谓苏轼功甫帖一起,都收在一册《苏米翰札》中,现在这一合册已经分散。
-⊙ 北宋 赵佶 楷书千字文卷 -
宋徽宗赵佶喜好文艺,设置了宣和书画院,而他本人书名大过画名,留下了不少长篇巨制,是宋代皇帝中最能书的一位。赵佶以“瘦金书”闻名,这种楷书实际上出自让带的薛稷、薛曜,他们的楷书笔画纤细。
上海博物馆的楷书千字文卷属于名品,书于崇宁三年(1104年),这一年赵佶22岁,是他的早年风格。与成熟期的瘦金书相比,这时候的字结体方正,不似成熟时期的窄瘦,笔画上瘦硬细劲,只剩筋骨不似成熟时的丰满匀称,但这时候起笔顿挫、捺笔出锋、竖笔回勾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整体上与成熟期相比,笔画整体偏软。此卷后有“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字迹,应该是后添。整卷中避讳字也符合时代特点。
-⊙ 南宋 赵构 真草养生论卷 -
宋高宗赵构也是一位擅书的皇帝,他的书法风格引领了南宋皇室和士人,对米芾书法的推广起了关键作用。赵构在临写上下了大量功夫,临写过二王、黄庭坚、米芾等人书风,笔画较重,楷书极似智永。此卷养生论作真草二体,与智永千文书风接近,可见赵构在摹写与创作上精深的造诣。
真草养生论原为上博暂存,退回藏家后于2000年在嘉德拍卖上拍,同时拍卖的还有怀素食鱼帖,嘉德编写了由启功先生题名的《唐宋齐珍》图录,上博果断拍下养生论,使其又回国藏序列。
-⊙ 南宋 吴说 下车帖页 -
吴说以“游丝书”为人称道,而传世较少,大部分都在日本收藏。此为其行书作品。
-⊙ 南宋 王佐敕诰 -
两宋时期的政府文书流传至今的有诰身、敕诰等,在格式、字体、签发、缮印等方面都有统一的要求。比如格式上前半部分是文书的正文,后半部分是颁发、书写、校对等流程性记录;书写材料上北宋多为五色花绫,南宋多为单色素绫;字体多是杂糅徽宗、米芾、蔡京书法风格的行书,是宋代的“馆阁体”。
上海博物馆藏的王佐敕诰,根据落款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书写于单色素绫之上,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印制符合宋代官印规范。按照规范的做法,敕诰要由皇帝亲笔书写,所以王佐敕诰被传为孝宗赵昚书写。其实,皇帝亲笔诰身和敕诰非常罕见,大部分是由御书院根据尚书省吏部文书抄写。
近年,上海龙美术馆藏南宋司马伋诰身、吕祖谦诰身,苏州博物馆藏南宋范纯仁诰身都有展出,上博的王佐敕诰近20年一直秘藏没有展示过,此番展示可谓难得。诰身此类政府文书,对研究历史史实、书法风格、家族义庄都有助益,尤其是一些诰身本身还有“多胞案”,值得花精力多作研究。
看完展后,在离馆之前,看了半晌上博的捐赠墙,这些人名背后都有不少风云与故事,每每看到一个名字都会浮想联翩。相机无法把名字取全,语言无法把往事说尽,但愿我们不忘过去,继续向前吧。
整理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