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资讯 > 专题 >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于8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于8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
2017-08-21 10:00:00 来源:北京画院 作者:
文章分享至:


展览海报


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展将于2017年8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与观众见面。而沙飞也成为北京画院品牌项目——“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中的第一位摄影艺术家。展览将以“沙飞的行动”为切入点,串联起沙飞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理念与摄影创作,多维度地呈现沙飞先生的艺术人生与成就。此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全部由沙飞之女王雁女士提供。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


艺术・理念・行动 解读多重性的沙飞


沙飞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天才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光影。他对于摄影的追求,从未局限于视觉艺术,而是作为其融入生活、改造社会、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我们将展览的副标题定义为“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就是期待观众能够从多个维度解读沙飞、走近沙飞。


渔光曲 沙飞摄 1936年

《渔光曲》第一次发表在黑白影社1935年组织的摄影展览


根据沙飞对摄影主题关注的转化,展览分为“黑白影社”、“视线转移”、“聚焦抗日”三个版块。分别讲述了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摄影功能的阐释角度,以及他如何选择拍摄主题,如何通过行动落实自己的理念。为了强调沙飞身份的多重性,展览特别在二层展厅开辟空间,用以呈现沙飞的“媒体人”角色。展示了他在摄影之余,如何通过摄影、展览和出版等媒介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己改造社会、宣传理念的构想。这也是他进入20世纪摄影史的另外一种方式。


将生命的感动注入摄影艺术


鲁迅 沙飞摄 1936年

沙飞镜头下的鲁迅影像在日后甚至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为我们印象中鲁迅的一部分。


沙飞的摄影作品能被历史选择,不单是因为他定格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更是因为他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评论家洪雪村说,“沙飞先生已经把强烈的生命素灌注到摄影艺术中去”。透过沙飞的镜头,我们能看到侧身微笑、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散发着人性感动的聂荣臻与日本遗孤美穗子;游泳与晒日光浴的白求恩……即便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将相对枯燥的、单调的战地摄影,凝练出艺术化的审美表现,进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许就是沙飞在短暂的“光影”人生中,对摄影艺术“岿然”不动的坚守。因此多年之后,即使影像的新闻时效性消失,这些照片的纪实作用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淡化,可沙飞的作品仍然会以生命的感动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光彩。


珍贵影像文献记载光辉历史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沙飞(左)向来参观晋察冀画报社的美军观察组人员介绍照相制版情况。 1944.11 河北阜平洞子沟 曲治全摄


无论中共党史还是抗战史,都是在战乱纷纭的年代中度过的。因此关于这段历史,由于戎马倥偬,留下的图像资料并不多。沙飞却独具慧眼也独具匠心,将镜头聚焦于抗日战争,为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砺与热血留下了珍贵记忆。抗战救亡、大生产运动、边区民生……一幅幅形象的画面,穿越了时间的阻隔,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画面。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梳理这段历史时,就更加认识到沙飞摄影作品的价值。


在用相机捕捉和记录的同时,沙飞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摄影艺术的理念,成立组织和团体,创办《晋察冀画报》。他为这批图像资料的完好保存;为新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为20世纪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说,“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他的坚持与信念、美好与纯净,应该被世人铭记,被历史铭记。


谨以此展向沙飞先生致敬!


沙飞简介


沙飞


沙飞(1912.5.5—1950.3.4),原名司徒传,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当报务员,1932年在汕头电台当报务员,1936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华北前线。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1937年12月在河北阜平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抗敌报》社副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


1950年3月4日 ,因枪杀一日本籍医生,被华北军区军法处在石家庄处以极刑。


1986年5月,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情况下作案,不应负刑事责任。撤消原判决。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勤俭 1935-1937年 沙飞摄


生命的呼喊 1935-1937年 沙飞摄


一个老国民 1935-1937年 沙飞摄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 1936年 沙飞摄


鲁迅遗容(寓所卧室) 1936年 沙飞摄


八路军占领长城烽火台 1937年 沙飞摄


战斗在古长城 1937年 沙飞摄


北岳区反扫荡战斗 1940年 沙飞摄


八路军参加大生产运动 1941-1942年 沙飞摄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村模范医院病室动手术 1938年 沙飞摄


白求恩日光浴 1939年 沙飞摄


聂荣臻与日本孤儿 1940年 沙飞摄


展览现场



一层展厅主题墙。设计师将照相机的镜头浓缩成展厅设计的元素,令观众一入展厅即进入到沙飞摄影的情境中。“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以“岿然”二字体现了沙飞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展览探求的便是他摄影中的艺术性,他的理念的建立以及实现理念的过程



一层展厅。一层展厅分为三个小的板块:1、黑白社期间的摄影,以摄影的方式体现中国画中的诗意情境。2、1936年前往上海后的摄影,以反映大众的劳苦生活为主,旨在唤起大众和民族的觉醒。3、1936年拍摄的鲁迅,他镜头中的鲁迅成为我们今日熟悉的经典。





浪漫性情浪漫游,寄情湖海与山丘。羞与众生同媚世,侣伴惟有梦中人。

展览开始的地方,展出了一张沙飞照片的正面与背面。正面的沙飞年轻充满英气,背后的题诗能看出他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性格也许成就了沙飞璀璨如烟火一样的人生。



一层展厅中的“南澳岛”板块。南澳岛素有“闽粤咽喉”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日本视南澳为侵略潮汕的跳板。1936年夏天,沙飞在海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再次来到南澳岛。他徒步走遍全岛片,拍摄了很多照片。



一层展厅主题墙后的中心区域,为沙飞拍摄的鲁迅照片的板块。鲁迅是沙飞一生的偶像,鲁迅的信念影响他至深,在他被处以极刑后,人们从他的贴身口袋中找到一个小铁盒,里面便是鲁迅照片的底片。



这张为我们所熟悉的鲁迅照片,便是出于沙飞之手。1936年鲁迅来到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行“第二次木刻流动展览会”,与青年木刻家们亲切交谈,沙飞激动地拍摄了数张鲁迅的照片,这便是其中的一张。



1936年沙飞来到上海,在繁华的十里洋场,他看到饥饿讨饭的流民、劳苦的码头工人,拉洋车的车夫。他在这里拍摄了《生命的叫喊》《人力车夫》《码头工人》等照片。从那以后,他的摄影理念发生了变化,摄影成为了改造社会的武器,具有了社会性的价值。



一层展厅,以沙飞的这段《写在展出前》结束,沙飞谈到“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类去理解自己,改造社会,恢复自由。”一生,他一以贯之地执行着这理念。



二层展厅主题效果。中间是沙飞手拿相机的照片,右上角是沙飞的一段自语:“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的飞舞。”两侧模仿老式的幻灯机播放当年沙飞主编的《晋察冀画报》。由此展览进入了另一大的主题,沙飞的身份由自由的摄影家,变为了八路军战士。




1937年11月聂荣臻给正在杨成武部队采访的沙飞去电,催他回军区。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他从全民通讯社的一名记者,正式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他也是抗战时期第一个到华北晋察冀军区参军的知识分子。部队走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跟随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行,甚至一起走上战场,拍摄了大量晋察冀根据地战斗生活的场景。



沙飞在晋察冀根据地拍摄了很多八路军战士战斗在古长城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经典。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城成为了中国民族的符号,长城不倒,中国不倒,中国的人民不倒,八路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铸成了新的长城。沙飞的照片在当时无疑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即便放到现在他照片中的内涵依然值得一读再读。



沙飞一直对出版画报很感兴趣,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支持,在根据地各方短缺的情况下,批准编制、资金,购买昂贵的摄影器材,并提出画报要面对全国、全世界,照片文字要用中英文两种文字。1942年7月7日出版发行了创刊号。晋察冀画报社六年的历史中,共出版了13期,印刷了约32000份,传播到延安、重庆,甚至国外。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摄影队伍,对外发稿5万余张,举办影展300余次,先后派出三批人员支援兄弟解放区创办摄影画报,保存了珍贵底片和照片资料。沙飞不仅仅是一位摄影家,更是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敏感的媒体人。




沙飞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为他的平反四处奔走。1986年5月19日 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情况下作案,不应负刑事责任。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恢复军籍。从1985年起,国内外陆续举办了多次沙飞的摄影展,在新的时代之下,沙飞及他的摄影艺术值得我们去再认识,再思考。


【展览信息】


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


展期:2017/8/18 - 9/26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


整理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光影岿然 沙飞 艺术 理念 行动 北京画院美术馆 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