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讯 中国美术馆10月21日讯 10月20日,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会议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三个展览隆重开幕。这三个展览项目均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同时也是“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项目”,得到泛海公益基金会和中华艺文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展览开幕式现场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美英、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中国轻工业联合部名誉会长陈士能,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等嘉宾,以及画展的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钟蜀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戴士和出席了开幕式。钟涵、闻立鹏、潘世勋、马常利、苏高礼、王明旨、李当岐、汪晖、肖杰、何红建、奚静之、李化吉、赵友萍、庞涛、袁运生、陶咏白、水天中、张祖英、王琨、广军、孙景波、李文儒、杨力舟、王迎春、何韵兰、李宝林、杜大恺、尚扬、殷会利、王怀庆、姜宝林、袁运甫、曹新林、黄国强、余炳楠、邱承德、王钰林、刘秉江、田黎明、张晓凌、杨飞云、田忠利、冯秋子、丁密金、蔡劲松、刘进安、马书林、刘绍荟、姚钟华、尚刚、张敢、马赛、邹欣、吴琼、郑艺、杨冬江、吴晞、赵萌、魏小明、董书兵、庞绮、郑工、林学明、张郎郎、郎森、罗真如、冯梅、张国藩、潘吴华、孙恩碧霞、姜沛然、李秀实、丁慈康、杨尧、李大均、李骏、李翔、陈岸芳、丁芳、曹星原、王克举、闫平等嘉宾,以及媒体的朋友、各界的亲朋好友五百余人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致辞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开幕式
吴为山馆长、谢维和先生、范迪安院长、刘大为主席、丘成桐院士分别为展览致辞,刘巨德先生、钟蜀珩先生、戴士和先生分别致答谢词,之后吴为山馆长为三位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吴为山馆长代表中国美术馆欢迎各界嘉宾的到来,特别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华艺文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并感谢三位画家用艺术的光辉照亮我们的人生。吴为山馆长表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就是要强调学术,学术要有创新,创新是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被邀请的艺术家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没有德就没有崇高的艺。他们在当代的艺术创作当中,在今天的美术教学当中,均具有独特的面貌和独特的风格。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就是要把那些默默耕耘,坐得下冷板凳,潜得下心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这个艺术的殿堂得以展示,美术史将会铭记这件重要的事情。
谢维和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向三位艺术家的展览开幕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祝贺,同时也对中国美术馆以及吴为山馆长成功策划了本次学术邀请系列展表示感谢。谢维和校长叙述了与刘先生、钟先生交往的点滴,并为他们所怀感恩之心与赤子之心所感动。他说,时势造英雄,我们今天所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习主席在描绘中国未来发展的时候,在原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词后面,还加了“美丽”两个字,所以我们深感国家的发展对艺术有着巨大需求。相信各位艺术家将大有作为,相信未来在中国美术馆以及在更多的美术馆中可以看到你们的作品。
范迪安院长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向三位艺术家作品展开幕表示祝贺,也感谢中国美术馆在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举办这样的学术邀请展。范迪安院长介绍了三位艺术家的师承关系与艺术渊源,并表示今天的中国美术必须遵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理想和坚定的毅力,体现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范迪安院长继而介绍道:“这三位艺术家都坚持信守中国自己的文化立场,有选择地吸收外来艺术,坚持走学术的正道,而且长期自觉地感怀时代、感怀社会、面向生活、走进自然,他们的作品尽管主题不同,面貌不同,但是都画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改革开放时代所具有的精气神。”
刘大为主席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三位艺术家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认为三位艺术家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非常具有艺术个性,具有个人的思考,而且艺术成就卓越。刘大为主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讲话当中谈到:‘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对各国艺术的继承,要创意性、创新性的继承’。我觉得这三位艺术家恰恰是这样实践的,并展览当中做到了很好的展示,这也是向十九大献上一份厚礼。祝三位艺术家生命之树常青,永葆艺术青春,创作更多有个性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丘成桐院士强调人文修养对科技进步有巨大的帮助,并表达了他看到刘巨德先生作品时的感动。他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语言,它描述自然界的规律,因此也要了解自然界的美。我们构造想象的规律的时候,往往好像画家一样,要有一个大的构图,在构图里面很小心地找它的规律,中间的过程与画家是很相近的。数学家其实也是带着感情做学问的,我们的取舍跟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受到艺术家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今天看到刘巨德先生画的时候很感动,也很高兴看到清华大学现在很重视艺术的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刘巨德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钟蜀珩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 戴士和致辞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艺术家颁发捐赠证书
嘉宾合影
刘巨德先生向到场嘉宾以及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现场回忆了自己艺术的成长之路,并感慨这样一场展览理应是向恩师和艺术界汇报,可惜自己的恩师庞薰琹先生、吴冠中先生、张仃先生都已经不能来到现场,他们生前都曾经给予自己莫大的帮助,是带领自己走向艺术之路的恩师,如今在70岁之际,举办这样一场展览,向艺术界及恩师汇报。他说:“我非常爱我的老师,爱我的母校,爱我的家乡,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中国的先哲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我今天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能够被中国美术馆作为学术系列展来邀请,完全是我的老师和母校,以及文化所给予。”
钟蜀珩先生用“恩情似海”四个字概括了此时的心情,她说,今天大家能聚在一起,给予我们这么多的热情的帮助,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大家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大家都渴望祖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所以,我觉得特别幸运,我最最感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伟大文化。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吴为山馆长,他作为一位美术馆馆长,用他的激情,他的责任心,策划了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系列展览。我们的展览只是开篇的小序曲,真正了不起的中国美术的繁荣序幕刚刚拉开。
戴士和先生向范迪安院长和吴为山馆长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他介绍,展览主题“画我所要”是多年前,范迪安院长还在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时为他的绘画所取的标题,而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是源于吴为山馆长出于对艺术事业的责任感与时代担当,特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来中国美术馆做展览。他说:“中国美术馆两任馆长请我做展览,我非常感谢。”同时,他也感谢了曾与他一同写生的师长、朋友,他说:“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感受到了艺术最根本的东西。愿我们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把自己生命体验中最真实、朴素的东西投射到画面里面去。我愿意与你们一起体验艺术创作这个美好幸福的过程。”
展览主要呈现三位艺术家新近的创作状态,尽管彼此之间在创作观念上有所差异,但践行中国文化底色的“写意精神”,仍是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脉络。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的艺术探索,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内在活力的生生不息。不仅如此,三位先生的创作在回望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将自己对自我、对人、对时间、对生命、对万物的深刻体验注入其中,所以在展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意识,能够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宏大气象。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旨在展示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以倡新风。今年进入此系列展的艺术家共有六位,除此次的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外,还有闫平、王克举、陆庆龙三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均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指向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都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和推进的:历史研究的深度、社会生活的广度、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此系列展将与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学术品牌“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一道,成为推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举措。
在一层1、8、9号展厅举办的“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作品展”,7号展厅举办的“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展出刘巨德先生近年来的新作100余件,钟蜀珩先生历年代表性创作50余件。刘巨德先生和钟蜀珩先生皆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一对专注于艺术探索的伉俪。刘巨德先生1946年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年考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比较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钟蜀珩先生1946年生于辽宁,满族。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1973年至1979年在云南省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任教,1979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为刘巨德、钟蜀珩先生展览撰写的前言中谈到,刘巨德先生是“希冀从母体的故乡,到童年的故乡,再到文化的故乡,直至宇宙的故乡,以达到物质生命向精神与灵魂的飞跃。他诗化的妙语表达了内心的追求:‘我是一把土,渴望梦的种子降临,破壳发芽在土地里,种子含着星光的水泽,光亮闪闪……’”,他用“诗和梦寄托于艺术的表现,首先在情,情由心生。心借‘物’而抒发。他的物不仅是茫茫草原,大漠驼影,云山驰骏,校园紫薇,黄河飞瀑,杂丛珍禽,而是心潮律动与自然万象的神遇;是诗性遣怀与形式创造的融化。由此,他挥舞自制的长笔,迹化生命的感动,在平面上意造可以接天连地,通古达今的浑茫世界,在这主观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秩序中,恍如天籁的旋律充满张力,稍加点化,则形、意、神皆俱……”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混沌的光亮——刘巨德艺术展 展览现场
钟蜀珩先生“向往用心灵和‘心眼’去捕捉对象的整体美,在瞬间闪烁的光色和偶然萌发的造型意想中凝定形式,在简约中见本真,在感性的显现中折射理性的光亮。移花接木,重组自然,境生象外。她的心和眼倾情于画面,魅力在于韵。其韵,源自于璞玉般的内质。在入微入妙的琢磨中深得自然之本,而性格中的坚毅则使其乐于主观夸张,善于自我表现!她通过色块与线条的交互映辉让时间和空间在此停留,令人们触摸到层次的厚度,感悟到线条的游动,这音韵的美对应着形式的抽象,在沉厚和飘逸的对比中凸显精神的力量”。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寻归自然——钟蜀珩绘画作品展 展览现场
同期在三层13至17号展厅举办的 “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将展出戴士和先生最新的写生和创作的作品100余件。戴士和先生1948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198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进修,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壁画学会会长等职。展览中的作品是戴士和先生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沿海及渤海湾,在西北和中部省份写生创作的,涵盖了人物、风景和景物等多种类型,将立体呈现其在写生和写意方向上探索的新表现。
吴为山馆长在为展览撰写的前言中写到,戴士和先生现场写生,“他的画总是以充沛的热情,勃勃的兴致,在平凡的题材中发前人所未见,不断地开拓新的语言方式,拒绝因循,拒绝套路。在写生中重视观察和感受,以大自然为师,相信艺术家的感受是沟通视觉与心灵的桥梁。因此,戴士和先生的写生达到了一种高境,既是写实也意象万千,在研究中生发创新点。”并且,吴为山馆长特别谈到戴士和先生创作中的“写意精神”,他在“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让画面激荡着生活的运转节奏,油画语言不修不描,像生活本身那样时时在生发中、处处在成长中,作品像是作者的‘日记’‘札记’,哪怕小小篇幅,寥寥数笔,却因其意味隽永,因其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而引人入胜。”因此,戴士和先生所倡导的“写意”,“‘意’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展览现场
令人感动的是,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均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自己的代表作。其中,刘巨德先生捐赠10件作品,分别是《家乡土》《后草地》《荒草坡》《黄草滩》,《夹子的春天》(四联画)、《黄土地》(四联画)、《高原路》(三联画)。其中,高2.49米、长27米的巨制水墨作品《生命之光》是刘巨德先生历时三年精心创作而成的。钟蜀珩先生捐赠3件代表作,分别是《庄稼地》《圣诞卡》《向日葵》。戴士和先生捐赠2件作品,分别是《别了,大海》(五联画)、《马六甲小巷》。三位先生的义举,向我们真真切切地阐释了“人民艺术家”的主旨和内涵。
中国美术馆作为唯一的国家艺术博物馆,是普及美育的公共文化平台,有责任通过收藏与展览、研究与教育,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相信通过“学术邀请系列展”的举办,能够更准确、即时地反映出中国美术馆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和美术创作方向。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三位先生的创作,不负于时代,不负于人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神的坚守,使我们无不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中国美术馆也将通过对这些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品的展览,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而不懈努力。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逢周一闭馆)。
纯朴归真 心照万象
——刘巨德、钟蜀珩艺术作品展 前言
大约于十五年前,我邀请刘巨德先生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参加学术活动,他谈到庞薰琹先生对装饰的阐释是:宇宙之大道,当它印在你的心灵上,就会成为生命的节律。巨德先生告诉我,这奠定了他艺术道路的根基和趋向。
作为七十岁第一次办个人画展,是“向庞老师汇报”。
前不久,我去了巨德先生的工作室,那满壁巨大的画作,涌动着朴野的生命激情,形式中透出的理想之光映照着作者纯粹的艺术之魂。刘先生说:“我是汉篆、石刻、壁画、漆画再加上文人画,西方现代绘画、农民画都学,庞先生就是这么教我的。”我说,1979年春,我听过吴冠中先生的一次讲座,吴先生当时很激动:“让我来办美术学院,我就不分国画系、油画系,什么都学!”
庞先生和吴先生观念的一致性不但培养了一批矢志在形式探索中实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学院与民间融通的艺术家,更在教学体系和审美建构与创作方式上与张仃、张光宇、祝大年等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共同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夯实了基础,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美术学院的独特价值。一所大学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就像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风格一样。艺术教育的多元化是艺术创作及其审美百花齐放的基础。
本次展览的另一位艺术家是钟蜀珩教授。她是吴冠中先生的学生,她追求“用意象的语言去表现精神的大美”。
刘巨德、钟蜀珩是艺术伉俪,同年生,又同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73年结婚后,双双被分配至云南昆明工作。1978年刘巨德返母校攻读研究生,师从庞薰琹先生。次年,钟蜀珩考取研究生,师从吴冠中先生。正如前述,庞、吴二师皆倡导艺术多画种的融汇。导师的教诲,更使刘巨德、钟蜀珩在艺术理想和人生道路的重奏,超越画种,超越客观物象,超越小我。刘巨德希冀从母体的故乡,到童年的故乡,再到文化的故乡,直至宇宙的故乡,以达到物质生命向精神与灵魂的飞跃。他诗化的妙语表达了内心的追求:“我是一把土,渴望梦的种子降临,破壳发芽在土地里,种子含着星光的水泽,光亮闪闪……”。
钟蜀珩向往用心灵和“心眼”去捕捉对象的整体美,在瞬间闪烁的光色和偶然萌发的造型意想中凝定形式,在简约中见本真,在感性的显现中折射理性的光亮。移花接木,重组自然,境生象外。这种审美气象正仿佛吴冠中先生观察横卧的女人体,高声叫喊:“要画出八百里平川”。可知,“迁想”“心与物游”无疑成为钟蜀珩创作之源的内驱力,当然,也一定有“妙得”。
刘巨德先生的诗和梦寄托于艺术的表现,首先在情,情由心生。心借“物”而抒发。刘先生的物不仅是茫茫草原,大漠驼影,云山驰骏,校园紫薇,黄河飞瀑,杂丛珍禽,而是心潮律动与自然万象的神遇;是诗性遣怀与形式创造的融化。由此,他挥舞自制的长笔,迹化生命的感动,在平面上意造可以接天连地,通古达今的浑茫世界,在这主观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秩序中,恍如天籁的旋律充满张力,稍加点化。则形、意、神皆俱……
钟蜀珩教授的心和眼倾情于画面,魅力在于韵。其韵,源自于璞玉般的内质。在入微入妙的琢磨中深得自然之本,而性格中的坚毅则使其乐于主观夸张,善于自我表现!她通过色块与线条的交互映辉让时间和空间在此停留,令人们触摸到层次的厚度,感悟到线条的游动,这音韵的美对应着形式的抽象,在沉厚和飘逸的对比中凸显精神的力量。
可以说,刘巨德、钟蜀珩二君艺术风格和成就是一目了然的。他们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明了以庞薰琹、吴冠中等为代表的前辈,其所倡导的艺术主张,审美风范和教学理念是在中国美术多样生态中充满生机,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一支力量。
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我们更多研究的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通过写实表现现实,关注社会,艺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以刘海粟为代表的通过吸收西方现代派,推崇内在情感和个性弘张的表现主义艺术;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融通西方形式创造与中国传统意象于一体的诗性意韵。今天,我们通过刘巨德、钟蜀珩的展览,也是试图引起大家在艺术创作、教学方面对庞薰琹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庞先生对中国古代造物造型规律及装饰艺术的审美介定。巨川非一源,正是众多支流的汇合才能使中国美术的浩瀚江河生生不息。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殿堂,普及美育的公共文化平台,有责任通过收藏与展览、研究与教育,全面推动优秀艺术家和作品。两年来,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常沙娜等先生的作品展,继而举办刘巨德、钟蜀珩艺术作品展。这些展览皆由中国美术馆邀请主办,分属于“典藏活化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以及“学术邀请系列展”。这些不同系列展览是中国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展览品牌,体现了中国美术馆倡导的文化精神和美术创作方向。这几位艺术家反映了这所学院前后相继几代学人的努力与成就。我们也非常感谢艺术家们将部分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我们希望,通过对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品的展览,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引领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而不懈努力。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祝愿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六日
于北京飞抵纽约途中
意为我生
——“画我所要2017·戴士和油画写意展”前言
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邀请系列展旨在将那些走在学术前沿、有创新、有探索、有成就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予以展览,以倡新风。也许,这种探索尚存在争议,但其方向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且有着鲜明的学术指向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具有价值的学术性。所谓学术性,是在历史研究的深度和社会发展的广度以及艺术家个性这三个维度展开的。因此,学术邀请展在艺术家人选方面也应当是慎重的。
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大格局中,戴士和先生的艺术实践长年受到关注,原因有几点:
第一,他追求一种特别的写生。
戴士和先生喜欢现场写生。多年来,随身一只画箱,一个速写本,人到哪里,画笔跟到哪里。他的画总是以充沛的热情,勃勃的兴致,在平凡的题材中发前人所未见,不断地开拓新的语言方式,拒绝因循,拒绝套路。他在写生中重视观察和感受,以大自然为师,相信艺术家的感受是沟通视觉与心灵的桥梁。因此,戴士和先生的写生达到了一种高境,既是写实也意象万千,在研究中生发创新点。用笔果断,形简而神出,色彩饱和,直抒胸臆。其艺术的感染力量在于主客相融的化境中。
第二,他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
戴士和先生崇尚写意精神,他认为欧洲油画里对于“立意”的重视,对于“意的品质”的重视,本是欧洲油画艺术的动力,这一点与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一致的。而作为中国艺术家,更有写意精神千百年丰厚的积累,更当是自觉的努力方向。在他看来,写生可以是一种方法,写意却是追求的方向。依写意所昭示的方向,要特别着力于“意”的考究。艺术要朴素,要自然,要凝练,要坦诚直白;在题材上无分大小贵贱,有感受则灵;在画幅尺寸上,更不求宽贪大,而是随遇而选,合用则安;写意的用笔更不是一味霸悍恣肆,而是手随心动。戴士和先生探索一种特别的写意,让画面激荡着生活的运转节奏,油画语言不修不描,像生活本身那样时时在生发中、处处在成长中,作品像是作者的“日记”“札记”,哪怕小小篇幅,寥寥数笔,却因其意味隽永,因其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而引人入胜。戴士和先生多年来一面作画一面作文,这是他的个人习惯,也是中国文人画群体的传统。在他的文字中进一步展示了写意精神在他心里的特别的理解和特别的向往。他认为学油画不必囿于欧洲;继承传统也不必囿于古人。写什么意?写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我们每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意”。这个“意”的价值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写实的态度,也是写意的态度,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态度。
戴士和先生先后就学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院,数十年来勤学慎思。作为先贤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师的晚辈,他力图继承各家之优长,穿越新旧之隔、跨越门派之别,以臻于更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个展2008年曾经在本馆圆厅举办,获得业界普遍好评和重视。
现在,作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之一和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项目,本馆隆重举办“画我所要2017·戴士和油画写意展”,向观众介绍作者更新近的探索。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8月
整理编辑:吾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