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简介 艺术动态 艺术资讯 作品展示 生活集 吾艺首页
陈可之艺术网 > 艺术资讯 > 不善言辞的老实人,激情澎湃的艺术家 ——专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陈可之先生
不善言辞的老实人,激情澎湃的艺术家 ——专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陈可之先生

不善言辞的老实人,激情澎湃的艺术家

——专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陈可之先生

作者:吴玉胜

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陈可之,这个中国当代画坛的重量级人物,就是给我这个感觉。他个头不高,很少言辞,善良,但那双眼睛看人的时候有某种穿透力,那是艺术大家所独具的。他的油画也有穿透力,在他的画布上你能看到画家激情澎湃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人生的求索追求。2011年金秋,他获得了加拿**雅文化国际(DaYa Culture International Ine)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艺术奖”。值此他受邀来加参加首届国际“大雅风”文学奖颁奖典礼盛会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出身书香世家,青年成名

陈可之1961年出生在长江边江津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近代著名书法家。受到父辈严格的教育和培养,陈可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习,尤其擅长书法。早年父亲准备让他继承家传专事书法创作,但从小喜欢绘画的陈可之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天赋。早在七八岁时就在“文革”的喧嚣浪潮里学着画大型领袖像。他画得很像,周围的小镇居民都认为身边出了一个画界“神童”。

进入高中时,命运的转机来了,“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四川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当时只有17岁的高二学生陈可之。入学第二年,他便与同学合作创作了著名油画《历史》。画面是一个庄重会堂的门柱下,一个少女正在为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大幅画像拂去尘埃。作品一经问世,震撼了当时的整个文化界。文艺评论家王朝闻看到这幅油画,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当代著名画坛大师范曾先生认为,这幅作品的艺术语言虽然单纯,人物形象却洗练有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个正在给刘少奇画像擦去灰尘的少女背影,似乎也凝聚着丰富的人民感情。如果说少女手中那块抹布是一种象征,那就是象征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正确解读。”《历史》原作和复制件分别为中国美术馆和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收藏。由此,还是大学生的陈可之就被列入上世纪70年代“伤痕画派”的代表,一举成名。

大学毕业后,他的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去中国沿海的开放城市“淘金”、“赶潮”,但陈可之却坚定了留在了家乡重庆。他说,“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我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家乡的历史变迁、创造家乡更美好的明天。”从此,陈可之的艺术之舟从江津驶入三峡、驶向更加辽阔自然的大山大河。

深入生活,坚守理想,高扬现实主义风格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人心躁动、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滚滚红尘诱惑,许多从事绘画的人都选择了妥协,陈可之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淡泊名利,坚定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坚持用画笔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反映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拒绝应酬之作和“应景”画风。

正是怀揣这样的信念,离开编辑工作岗位的陈可之背上行囊、带上干粮,开始了徒步三峡写生,矢志创作三峡系列。在陈可之眼里,长江三峡有着独特的美丽和情愫。世界上大峡谷很多,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拥有长江三峡这样长几百公里又有7000多年人类文明沉淀的大峡谷,更没有这样一个大峡谷在过去短短年代里发生如此天翻地覆、高峡出平湖的突变。数千年来承载三峡文明的主要地区沉入水下,数百万人在短短时间内迁移,沧海桑田之变凝聚在短暂的时刻,产生猛烈的冲撞。这在陈可之心扉上撞击出火花,引导他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拾遗历史遗产的横断面,表现天人合一的轨迹。

陈可之后来谈到,“我是在三峡边长大,三峡好比我的母亲,哺育了我。” 他特别喜欢三峡的石头,不管是傲立悬崖的巨石,还是江边已被浪花磨圆的小小鹅卵石,都在他的心灵激起涟漪。于是,他倾力于画三峡。尤其在三峡截流、大坝高起,过去近水的人文痕迹悉被淹没之际,每次水位上涨,他都赶到库区现场,为此他画得更加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沉入和大胆探索,他的三峡系列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举办的三峡系列画展收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2007年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为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三峡风——陈可之油画展”,其中的《长江魂——三峡纤夫》、《朝天门抒怀》、《遥想当年赤壁》等作品登陆北京,不仅受到绘画界的一致好评,而且成为价值不菲的收藏品。如《三峡晨曲》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主体画,是人民大会堂陈列的第一幅油画;《朝天门抒怀》作品由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收藏。另一幅重要作品《长江魂——三峡纤夫》,更是获得了文化部群星奖金奖。文化部在颁奖辞中这样写道:“陈可之将现实主义精神与古典主义油画精髓相结合,在寻常中表现重大主题,从一滴水而看到太阳的光辉,正是陈可之的高妙之处。他选择了我们的民族奋斗不息的主题,并以祖祖辈辈拉纤为生的三峡纤夫作为民族精神的化身。在现代文明的大潮中,他要以此塑造长江魂、民族魂,给人耳目一新的精神超越。这就是陈可之,这就是陈可之的艺术追求。”

淡泊名利,上下求索,以画家特有的人文关怀呼唤属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已经功成名就的陈可之没有止步,他继续自己的创作历程,继续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面对太平盛世,陈可之的画作不满足于歌舞升平,他以艺术家特有的人文精神更加关注人类命运、关注民族的兴衰。世纪之初,他以强力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忧患意识创作出重大历史题材巨制《重庆大轰炸》。创作之初,许多人看来很不合时宜,是费力不讨好的笨事。但陈可之大有当年诗人陈子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抱负,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那些交响诗式的历史命题,他以他认为很充足的理由和信念去完成自己必须的使命。作品没有简单地表现火光冲天,硝烟蔽日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鸟瞰的视觉,展开每一个细节的描绘,写平民百姓的悲壮与坚毅,画救护人员的拼搏与献身。一眼望去,大有亲临当年现场之感,既把握宏大题材的整体布局,又能凸显细节所蕴含的人文悲悯思想内涵。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自信不屈,都强烈而鲜明地反映到了他的绘画之中。

作品一经公布,就引起了轰动,中国的著名诗人吉迪马加、雷抒雁、李小雨和叶延宾等纷纷为这幅鸿篇巨制配诗,日本和平组织给他颁发了“和平贡献奖”。美术评论家水天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画家创作了许多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但是关于‘八年抗战’中国人民遭受日军的轰炸这一重大事件,却一直没有看到恰当和有力的描绘。陈可之等人以历史性思考和作为重庆市民的感情承接,创作巨幅油画《重庆大轰炸》,填补了当代历史画创作的空白。”当代艺术家批评家 邓平样看后认为,作品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精神获得完美结合。“这种作品,我认为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2011年的春天,正在北京举行画展的陈可之造访一代大师范曾先生,在阅读了陈可之的三峡系列油画后,范曾认为,在陈可之的作品里他读到和感到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时代的忠诚。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的重大题材,而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会受到历史的垂青,也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艺术呼唤崇高与理想,呼唤阳刚与大气的时代精神。“陈可之你做到了,你不但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你也将会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目前来访加拿大的陈可之,十分关注海外华人的书画创作。他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诉那些矢志从事书画创作的同胞:“生活是最好的创作源泉,生活的磨砺更是求之不得的创作财富。移民的特殊身份和经历,海外生活带来的中西文化的碰撞,这些都为画家提供了奇特而深厚的创作灵感。” 这就是陈可之,一个外表平凡、内心伟大的当代画家。生活中他修行淡泊,拒绝应酬和高官利禄;而在艺术生涯中,他激情澎湃,广纳百川,歌颂光明,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编辑:吾欣整理

 

标签:

copyright 2010-2017 吾艺传媒 京公安网备110107000818号 京ICP备15014353号

网站运营团队:北京达容艺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