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北京故宫国宝南迁藏宝箱周日在南京亮相
2017-01-15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藏宝箱

【吾艺网514日讯】“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岌岌可危,1933年,一列满载中华文明精华的火车缓缓启动,故宫文物开始长达10余年的南迁之旅……在躲避战争的过程中,一部分“南迁文物”在南京落脚。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推出免费专题展“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批当年装运南迁文物的木箱首次亮相,与文物搭配展出。

南迁往事

万箱文物躲战火 辗转万里几无损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故宫博物院接到指令,将文物装箱“南迁”。

1932年秋,故宫开始进行文物的挑选和打包。选“南迁品”花了几个月,最终选定的珍品包括书画近9000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铜镜、铜印2600余件,还有《四库全书》等各种文献。

现在人可能想不到,故宫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时间,一共打出13427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一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1933年至1947年,故宫为躲避日军战火,开始了浩大的文物南迁——13427箱文物分5批运至南京,“七七事变”后又分南、中、北三路辗转西迁,水陆交通并用,分别在贵州安顺(1944年日军侵黔后,转移至四川巴县)、四川乐山和峨眉山“避难”达七八年之久,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集中到重庆,1947年“回迁”南京。

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这批文物的“敌人”不仅有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1万多箱文物中,除了个别几件外,竟都完好无损。说它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绝不为过。

1948年底,国民党海军登陆舰“中鼎号”装载着712箱精心挑选的文物前往台湾。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品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等。

再现南京

“藏宝箱”上封条记录南京痕迹

“沟通的桥梁”站位于南博新建特展馆二楼,目前还在紧张布展之中,518日“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向公众开放。

与一般展览文物器件不同,此次亮相的不仅是文物,还有盛装文物的木箱。将它们展出,则因为“木箱一定意义上也是‘文物’了,上世纪30年代,故宫文物就是装在其中一部分箱子里踏上南迁之路的。”南博陈列研究所所长陈同乐说。

首次亮相与文物齐展

展出的民国木箱约有260件,为此陈同乐特别设计了4个立方体金属柱式展架,组合成一个大型“立方体”展区。观众可以穿梭在各个展架之间,单个展架高近7米,冲外侧的两个表面为14层文物展台,4个展架共计约展出近900件文物器物。“其中陶器占50%,青铜器、瓷器各占25%。”

藏宝箱就位于各个展架内侧,分3层展示,木质的色泽已经偏暗,木条有些磨损,但仍显坚固,而且摸上去有几分潮湿。

“把包括盛装南迁文物在内的民国老木箱拿出来展出,还是南博的第一次。”陈同乐表示,如此安排是种“展览语言”,向观众展示一件件文物从库房、木箱,到展厅亮相的过程,“我们希望博物馆的所有奥妙,都能向大家展现。”

南博前身封条也能看到

哪件木箱是当年用于故宫文物的南迁,展览并没有明确标示,到时候文物爱好者不妨来练练眼力。不过留存在木箱上的封条,还是记录下封条的信息。

记者注意到,封条中落款有“民国廿二年(1933)五月”、“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四字第496号封”、“行政院”等字样,还有的封条上标示一个“博”字。陈同乐介绍,这就是南博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使用的封条。

“民国廿二年五月”即19335月,正是南迁文物紧急装箱南运的时间。而“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是指19486月。史料记载,1948529日至6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陈列室内进行了联合展览,蒋介石、于右任等国府要员前来参观。也许,这个箱子里的文物可能参加了那次展览,展览结束后,文物放回箱子,贴上了这张封条。

老木箱现在也成了文物

陈同乐说,展馆内与文物库房的条件一样,都是恒温恒湿的。“目前南博文物的木头箱约有5000件,它们平日在文物库房里,像书店展架一样排列,这次是第一次拿出来展出。”

当年在南迁途中,文物包装至少有四层:纸、棉花、稻草、木箱……保证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但目前这些老木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享受“文物级别”的待遇,被专门保管起来。“现在我们储存文物,用的是专门的藏品柜,无论设备条件,都要比当年前辈们好得多。”

5·18 南博还有免费“四色展”

绿展:看先民餐桌上艺术品

目前,布展的是玉、石、陶器与骨器,这些是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用具。骨器中有骨针、骨镰刀,这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玉、石中有打磨光洁的钺式器物,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陶器的种类更多,它们大多是先民的餐具,形制有鬲、豆、盉,有用来煮肉的,也有专门来装水的。比如陶豆,最初用来盛放谷物等粮食,但内部较浅,容量有限,后来改用为酱碟,专用盛装调料,是必不可少的火锅伴侣。

红展:南京或曾有东汉粮仓

这一部分展出了一些“明器”,就是古人在过世后,带进坟墓的用具,目前主要是东汉的“建筑模型”。

当时人们视死如视生,讲究地上地下一个样,所以用陶土烧制了粮仓、走廊、陶俑等。比如粮仓是一个小房子,有斜织纹式的出气孔构建。

模样现在看来陌生,但这种粮仓,可能就在南京存在过。东汉末年,孙权集团经营江东,实行屯兵制,以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都城建邺就是重要的储粮点。在今天朝天宫仓巷一带,孙权设置粮食储备基地,大小粮仓林立,这也是“仓巷”地名的由来。

蓝黑展:传统书画和外销瓷

“蓝展”中,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书画、砚台。

此外,“黑展”则是中外文化交流:对外中国输出了一批外销瓷,而引进方面,观众能够看到纯欧式技术的珐琅彩。

备注:由于还在布展中,所以目前亮相的只有少部分,预计该站共将展出文物400件左右。

■其他看点

文物库房周六向百名观众开放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京博物院还推出其他精彩看点。比如“芳菲流年——中国百年旗袍展”、“双城记——南京与爱丁堡古城保护成果展”、“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宣传资料展”。

南京博物院助残主题馆“博爱馆”,届时也将正式开放。这是南博二期工程单独划出面积为200余平方米的展馆,专门为残疾人群提供语音解读、手感触摸、助残车等个性化服务,也是国内唯一向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数字体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517日,南博文物库房将向100名观众代表开放。

记者了解到,目前预约名额已经告罄,如果您没有预约成功,可关注扬子晚报下面带来的详细报道。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北京故宫 南京博物院 国际博物馆 国宝南迁 藏宝箱 南京亮相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