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对话青年画家王岱山——记录并传递生存体验
2017-01-16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雨季 160X110cm 2010年布面油画

 

夜之一 150x104cm 布面油画 2008

王岱山,80后职业画家,2004年至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艺术家石冲先生。王岱山对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很感兴趣,习惯以这些场景中出现的物、人以及由这些所营造出的画面氛围表达一种情绪:抑郁、诡异、紧张、静谧……对他而言,绘画是记录并传递生存体验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将通过与艺术家王岱山的交流,近距离感受一下他的艺术思考。

艺术中国:你师从艺术家石冲老师,他在你的艺术之路上起到了很关键作用,石冲老师有什么教学特点?

王:石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从石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艺术严谨认真的态度,他对与艺术创作有关的一切都要求尽善尽美。在教学中,石老师不会以一个很固定的标准来要求你,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状态提出一些建议,针对性比较强,这一点也使我获益匪浅。

艺术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找到跟生活相关创作的状态,是从某个题材或某个阶段吗?

王:上学的时候就画一些跟自己生活状态相关的作品,类似于角落这种感觉的。当时住的房间很小,空间很局促,整个人也处在一种边缘的的状态,就画了一些带有这种感觉的作品。如作品角落之三,就是从一个很小房间的窗户往外看,有一个小的玩偶在窗边,对面的房间里有一个人的影子看过来。当时觉得这种空间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吸引我的。后来就逐渐把这种感受放大,画了一些这种感觉的作品,组成了角落系列。

艺术中国 :你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职业艺术家这条道路呢?

王:其实上学的时候没有想过一定要做职业艺术家,觉得自己喜欢画画,会一直坚持下去,后来比较幸运,刚毕业就能有机会在画廊做展览,然后与画廊合作,自然的一步一步走过来。

艺术中国:2011年你曾经荣获旋转木马—中国新锐绘画奖金奖,可以说说那次得奖的经历吗?

王: 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向年轻艺术家敞开的展示平台,参加这个展览挺重要的,也没有去想拿奖不拿奖。最后得奖还是有些意外。这个奖对自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努力和用功。通过得奖的前前后后,明白了一点:只有面对画布时自己才更为清晰。

艺术中国:你的作品当中对光的运用很多,场景里面也显得比较幽暗静谧,作品的风格大概形成于什么时候?

王:我比较喜欢这种日常又有异样氛围的场景,所以画了许多夜晚中光、影子、植物、人的作品。这里面的某种无法明确的神秘感是我一直在捕捉和寻找的。这种场景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片段,更敞开,更有意味。风格?应该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事吧。

艺术中国:你和肖芳凯绘画风格有一个相似点就是虚化,这是你一贯的画风吗?

王:因为我们都受到石老师的影响,所以作品中会有些相似的地方。其实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的去强调“虚化”这个概念,在画的时候用笔的感觉、颜料与画布碰撞后产生的视觉感受、以及绘画的趣味等各个因素综合到一起,在作品中出现了这种“虚”的效果,更多的是这种作画方式的一种视觉呈现。

艺术中国:以照片作为参考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个主流的方式,很多人对影像绘画与写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王: 首先素材的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然后再对图像进行筛选,最后影像或者图像只作为参考,在画的过程当中很多个人感受会融入画面,和参照的对象有一定区别。写生可以直接面对环境,需要快速进入一种面对现场作画的状态,对临场状态的控制和把握更重要一些。它可以让自己保持一定新鲜感和兴奋度,是对创作状态的补充和调节。

艺术中国:你的作品很早就达到了一种较为成熟稳定的风格体系,不过从长远来看,对未来艺术上的突破也可能造成一定难度。

王:的确,去彻底的改变已经适应的创作方法是挺难的,但也急不来,只能平时不断的积累,不论技法、题材、阅历、修养等等许多方面,一点点的往前走,当这些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作品的变化就会自然的呈现出来。所以这种逐渐的改变的方式可能更适合我吧。

艺术中国:你的作品风格含蓄而幽静比较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在学术和市场两方面是否想保持一定平衡?

王:这个问题平时考虑不多,相对于学术和市场,作品本身更重要。只要作品本身是我想要表达的,而且也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就可以。所以对自己而言,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之后的作品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做更多的尝试,怎样让自己的表达更直接、纯粹一些。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绘画风格 青年画家 王岱山 雨季 夜之一 肖芳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