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八大山人与石涛合画的《兰竹图》
宋代李成、王晓合画的《读碑窠石图》
当代合作画成了应酬画的代名词
文/图、表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实习生 郭敬静
合作画是两名或多名画家共同创作的画作,作为一种文人的绘画游戏,合作画应该起源于“雅集”这么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此风清初更甚。历史上很多传诵千古的经典画作其实都是合作画,包括李成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王翚主导的《康熙南巡图》、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还有八大山人和石涛隔空对话的《兰竹图》,赵孟頫、赵雍、赵麟祖孙三人隔代所画的《赵氏三世人马图卷》。
到了近现代,合作画仍然是文人雅集切磋的常见游戏。如最常以合作画形式传世的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作品,虽是多人合作,却有浑然天成之妙,又不失各人艺术特点,受到藏家的热捧。
古代和近现代的合作画在艺术品市场上不断刷新纪录,但一说起当代的合作画,市场马上就不认账了,很多合作画汇集了一大堆名家,按理说价值叠加会更高,但偏偏这样的合作画还不如单个画家的画作好卖,当代合作画甚至成了应酬画的代名词。
合作画起源于雅集
主持人:现在的艺术活动很多,书画家聚在一起经常即席挥毫,合作作画。但到了艺术品市场上,这些合作画并不是很受欢迎,在很多人眼里,合作画就是应酬画的代名词,其价格比单个画家的作品普遍要低。这对合作画是不是一种误解?
区广安:合作画就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一幅作品,就像现代的卡拉OK一样,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表现形式。合作画作为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古已有之,应该就是起源于“雅集”这么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绘画游戏。
“兰亭雅集”是赋诗的雅集,而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的,最著名的应该是宋代的“西园雅集”。流传下来的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手卷,就以写实的方式描绘了李公麟与众多文人雅士,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做客雅集的情景,乃李公麟乘兴之作。米芾还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画卷。
姚涯屏: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尤其在民间工艺美术里是理所当然的方式。合作的好处是集中了各个参与者的长处,使作品达到最大的完美。只不过到了现在,彰显个性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共识。
主持人:那古人是怎么玩合作画的?
区广安:古代交通不方便,有些合作画是大家雅集的时候一起创作的,有些合作画则是通过书信传递,各自创作、隔空对话的。
比如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八大山人与石涛合画的《兰竹图》,被认为是至今能见的唯一一件八大山人与石涛合作的画。但考究历史发现,他们两人并未见过面,这幅画作是通过书信传递完成的。先是八大山人画兰石,石涛后写竹,对这样的构图若没有真本事,是较难将画处理得形整而气畅的,即两人合写得如同一人,整幅画和谐统一。
姚涯屏:除了隔空对话,合作画还能隔代对话。比如赵孟頫、赵雍、赵麟祖孙三人所画的《赵氏三世人马图卷》,就是爷爷赵孟頫先画部分内容,半世纪后他的儿子赵雍、孙子赵麟再来补齐,这也是一幅传诵千古的合作画。
古人之所以喜欢合作画,还因为合作才能完成强度更大的作品。比如《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翚,但其实背后参与的还有很多人,你想共12卷,每卷纵67.8厘米、横1555-2612.5厘米,1691年绘,历时3年,单靠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完成。
刘思东:其实“文革”时期也有很多精彩的合作画,但当时的集体创作都是不留名的。近现代最著名的一幅合作画,当属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该画完成于建国十周年前夕,毛泽东亲自在画上题字,而且是唯一一幅,其价值无法估量。
并非每个画家都能一起合作
主持人:合作作画的人,有的彼此之间很熟悉,有的像八大山人和石涛,彼此并未谋面。共同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有什么讲究?
刘思东:合作画其实是非常考人的,一幅好的合作画,既要体现画面的完整性,又要不失画家的个性,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一起合作的。
所以创作的过程中有很多讲究,比如画家之间的互相搭配,你画什么,我又画什么,除了要照顾个人的特长,还要考虑到画面的统一和出来的效果。现在的合作画通常有人物、花鸟、山水这些题材分类,或者混合体,合作时画家一般各选自己所长。
在集体创作一幅合作画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讲究画面的完整性,追求意境、构图的完整性。大家一起发挥的确有点难度,但正因为有难度,大家一起玩才有雅兴,有时还能出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持人:系统来说合作画有哪些难度?
区广安:其实合作也是一种游戏,互相出难题。互相考对方的才情、应变能力、画面的把握能力,难度的确要比单独作画高。
首先,合作的画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绘画特点、笔性,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习惯,当多个不同风格特点、不同笔性的人共同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高手可以达到一种矛盾统一,低水平的则是南辕北辙。
什么是美?美就是和谐统一,这需要合作者具备很高的绘画技巧。现在看到的很多合作画水平不怎么样,应该就是合作者本身水平不高的原因,这样出来的作品不和谐,没有美感。
怎么才能产生美感?这需要合作的人思想相统一,意境相统一。如果我追求和表现的是欢快、热闹、活跃的场面,另一个人表现的则是苍凉、灰暗、低沉的意境,这两种意境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但如果放在同一个画面里,思想就无法统一。
就像八大山人与石涛合画的《兰竹图》,石涛补竹之后所题的“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大意就是说,他与八大山人合画一画,原本两家均卓尔不群,自成一家,笔墨源流,各自不一,但在这幅画中,心灵、意趣以及笔墨,却是交融的。
刘思东:没错,现在的合作画主要有两类风格:一类是突出个人风格,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只在构图上作传统美学上的统一布局;另一类是追求风格的统一,画家有意识地向某种风格靠拢,也有一两个人专门做最后的修补统一。
区广安:这就是合作画的另一个难度:需要合作的人在技法上互相迁就、互相协调。前面第一个人的定调很重要,但下面越晚画的人难度越高。所以创作合作画的时候,一般会留最高手最后一个画,这个人必须画面控制能力很强,技法又比较全面,这样才能对画面进行全面的统一。
Tips
什么样的合作画才值得收藏
主持人:合作画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哪些合作画才值得收藏?
刘思东: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但除了看作品精不精外,合作画还有其他很多附加值,比如几位名家难得一遇,他们个人的作品毎人一生都有不少,但合作画就不多了,这样的作品价值就更高。
姚涯屏:合作画的价值有时还不在于画面本身。比如古人的出生年月很难详尽,有时几本书就有几个版本,通过合作画的题跋记载等内容,就可以大致推断同时代的一批人。
合作画的社会性以及史学、文学价值远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达到的。比如宋代李成、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荒寒的原野、劲拔的枯树和矗立的石碑,让人产生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因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这幅合作画也成为了王晓留下来的唯一一幅画,对考证王晓这个人物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所以我认为谈论合作画的时候,还要强调艺术性以外的价值,比如《客家山居图》,它还具备了客家文化和岭南艺术的文献价值。
区广安:但以合作画来考证历史有时也容易出错,因为古代的合作画有的是隔空对话,有的是隔代对话,并不能说合作的人就是同时代的人,或者就是彼此熟悉的朋友。所以合作画应该只能是考证历史的一个依据,而不是绝对的证据。
主持人:对于当代合作画应酬成风的陋习,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区广安:还是要通过艺术家的自律,倡导一种严肃艺术的氛围。要不越来越多的应酬式合作画流入市场,容易让藏家对艺术家的水平产生误解,这对个人并无好处。
我正在筹备广东国画研究会纪念馆,成立之后也会秉承国画研究会追求高雅艺术的态度,定期举办雅集聚会,重在交流切磋,希望在无功利的前提下,为社会留下一批好作品。
当代合作画七八成都是应酬式的
主持人:历史上留下来的很多合作画都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近现代的很多合作画在市场上也屡破拍卖纪录,比如广东国画研究会,很多合作画的精品都拍出了高价。但一说起当代的合作画,市场马上就不认账了,很多合作画汇集了一大堆名家,按理说价值叠加会更高,但偏偏这样的合作画还不如单个画家的画作好卖,当代合作画甚至成了应酬画的代名词。
区广安:并不是当代的合作画水平就不高,一幅画水平的高低,在于合作的人水平的高低,而不在于形式的高低。现在一些合作画的确是一些人走市场、走穴的应酬画,大家一哄而上,随便画两笔,这种应酬画应该与真正的合作画相区别。
近段时间广州艺术博物院推出了一个“以画会友——院藏国画研究会成员合作画展”,精选了43件国画研究会成员合作作品。我专门去看了展览,那些合作画真的很精彩,可以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雅集。
现在的人往往将“雅集”视为应酬式的即席挥毫,但国画研究会的作品却严谨有加。由于画社成员经常聚会,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他们功力相当、品味相近,所以合作起来能够做到“术业有专攻”。如罗卓擅走兽,李凤廷擅花鸟,卢振寰擅山水,赵浩擅花鸟。虽是多人合作,却有浑然天成之妙,又不失各人艺术特点。特别是当中的一些扇面,画虽小,但水平相当高,如果不看署名,很难看出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合作。
姚涯屏:这就像两个一起出生入死的士兵,他们如果彼此熟悉,生存的几率比分开战斗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知道我要做什么。但如果两个人是陌生搭档,可能生存几率比分开战斗还要低。
主持人:当代的合作画不好卖,除了应酬的味道太重之外,还有一些画家将雅集挥毫演变成走穴的固定形式,几个人重重复复,画的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出来的合作画80%是一样的,这样的合作画泛滥,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刘思东:没错,目前市场上70%-80%的合作画都是应酬式的,精品很少。合作者之间的默契很重要,但话说回来,艺术家是很讲究激情的,有时画多了就“熟”了,反倒不熟悉的几个人在一起即兴挥毫,激情出来了,也有可能来个神来之笔。我相信这样的大规模有组织、有主题性、创作性明确的作品其价值一定远远超过单个体的价值,且越经时间考验越显珍贵。
主持人: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今年初完成的一个重大项目《客家山居图》,也是一幅巨型的合作画,在70多位艺术家参与的情况下,你们是怎么把控的?
刘思东:《客家山居图》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合作画,是有目标、有步骤的一项大型合作画。这应该是广东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幅长卷,实际参与创作的画家有40多个,最后参与修整的画家有20多个。几十个画家在一个长卷上体现,确实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风格的统一性。不过,我们在创作前也会先作沟通,为了让画面更和谐,画家要削弱一些个性的东西。但在具体创作上,我们同时又会做好安排,比如擅长画建筑的,多画些建筑,擅长画小景的,就多画些人文景观等等,通过这样的铺排,也能体现画家的特长。
姚涯屏:《客家山居图》配合得好,因画家彼此之间对各自的画风都比较熟悉,你画一部分之后,我知道如何接下去,容易形成一幅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的作品。这种有预谋的合作,一定要与应酬式的即兴挥毫区分开来。
刘思东:后期的修整工作邀请了一些老艺术家,他们很多人是我们以前的老师,这次等于是我们获得了再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接下来我们还会组织集体创作《历代羊城八景》的长卷,以及30米长的《南粤禅林》图卷。我们计划用五六年的时间把岭南的山水都画一遍。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