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8文化集团总经理、创始人。
北京市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第四届理事、西城区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YBC国际青年创业项目创业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专业文学学士、艺术管理专业文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美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博士在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工商管理硕士在读。2006年加入尚8创建“尚8”品牌,历经团队组建、连锁拓展、商业模型建立各个环节,亲历了尚8的发展与成长,逐步带领出一支富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文化精英团队。
现今中国城市更新速度加快,我国在世界遗产大国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三(意大利位于首位)。与大部分具有深厚文化历史的国家一样,我国同样面临古旧建筑如何保护和艺术改造再利用的问题。因为这些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被毁便无法挽回。
早几年去参加米兰设计周,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是米兰这个城市所有的地方都是设计,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米兰设计周期间所有的工作室及一些品牌的展厅,都会专门用Loft老建筑做艺术改造专程设计特约展览,整个老城都在动,焕发一种新的活力,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设计。其实,这种老建筑艺术改造可以看到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条是以经济为目的的功能实用型再利用,另一条是以历史文化延续为目的的遗产保护式再利用。当然,米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成熟,并且内容远远大于形式,当设计师或者品牌有了一个完整的展览或者创新的想法,就可以在适当的场所甚至是古建筑里进行展出,他们使用的老建筑很多平时是空置的,仅在设计周时用起来,虽然平时维护的状态可能不甚理想,但是,因为有了艺术设计创意展出在此,反倒让这座老城焕发活力。
如果一个城市当中所有的房子都呈现同一种面貌,都是钢筋铁骨,你可能觉得这个城市缺少独特的魅力,城市没有了灵魂,而不同的建筑形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市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比如人们去纽约,尽管那里是金融中心,实际上纽约最富盛名的恰恰是她的艺术,一个城市有艺术的声音发出来,她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都会起作用。纽约或是米兰,这些国际城市的艺术家把废弃的仓库厂房甚至是集装箱,改建为适宜创作与生活的“空间”。我也希望从注重艺术创意探索的方面扩展到关心城市的老建筑。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大部分艺术家工作室在较偏远的地方,像798艺术区,是聚集画廊的区域,而它的建筑就是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下的产物。而每个建筑都有差异,就像艺术家的独特性,每一个艺术家都不应该重蹈覆辙地跟随前人画画,文化绝不能简单复制,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其独特的地方,然后加以创新和打造,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老建筑和新艺术设计如何达到和谐统一以延续原有的人居氛围,使观者能够通过视觉印象反映到心理,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手法,以力求对我们的老建筑艺术创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在城市中心不能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生活,文化创意离不开主流社会。所以,我会有想要在这里营造艺术沙龙的地方,艺术家或爱好者来北京的时候,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
所以,基于这两方面的想法,我们找到了东城区的原中法大学,在这里,让之前在CBD的“艺术8”沙龙空间像涅磐重生一样,得到了新的生命,这个老建筑在建成时,由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中法大学旨在为中国人提供法语教育和欧洲文化内容,当年,邓小平、周恩来等领袖赴法留学都是在这里学习法语、办理证件,后来历经时代变迁,大跃进时期重工业部把它用于生产,如今它是市级保护文物。由于它的辉煌历史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复兴,也吸引到罗斯查尔德家族及爱马仕文化艺术基金会,作为联合创始人与赞助人协助我们共同发展。我们认为新旧建筑的结合不应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地结合。因为,老建筑的历史必然反映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通过对旧建筑地改造与再利用进行研究,有助于保存都市与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某些特点;在城市中特别是像一座建筑、一条胡同或是街道转角这样的空间,可能蕴含了多种丰富的活动;也或许曾经是城市中最生动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点,它们才是表达城市日常生活、群体形象的重要史料。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在其中的环境都有着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的感情中并纳入可贵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