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艺术和文化是“公共产品”吗?
2017-01-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艺术和文化产品的生产。通常来讲,我们都会意识并强调文化艺术产品的公共属性,尤其是公共文化艺术产品。但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重新认识“艺术和文化”,是否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新的启迪?

86日,对话网站发表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杰森·波茨(Jason Potts)的文章《艺术和文化是公共产品吗?》(Are the Arts & Culturea Public Good?)。波茨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类艺术和文化作品在经济领域中的概念、界定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等问题。波茨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们要辨识一个概念:艺术和文化真的是“公共产品”吗?

经济学角度:艺术和文化非绝对的“公共产品”

波茨不是艺术家,也非文化专家,他认为自己是“文化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现代政治体系和经济社会中,判断一个物品是否为公共产品有一些基本原则:如果该物品是公共产品,则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且纳税人愿意对此支付相关费用。”波茨这样阐述道。

他解释称,首先,公共产品不是一个道德概念,而是社会出于经济有效性目的而设置的事物。公共产品一般认为不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在政府引导下,鼓励相关政府部门或企业提供的公共设施,以保证社会运转效率最大化。

其次,我们应意识到,本质上讲,艺术和文化既非“公共”,又非“产品”。“公共”的意思是,大部分人都能享用,但许多艺术品是私人化的,无法提供给绝大多数人,而且绝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相应的欣赏能力,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品尤其是大部分私人艺术和文化作品,并没有“公共”属性。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科里·安娜(Corrie Anna)对记者表示,从技术层面讲,“公共产品”的定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艺术品是具有竞争性的,如果我来消费,你就消费不了,比如,我购买了一幅画作,你就无法拥有。同时,艺术品也具有排他性,如果我拥有该画作,我就可以禁止你来观赏。”

波茨认为,纯公共产品实际上很罕见。例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是“公共产品”,但实际上也不是,医院的床位是有竞争性的,教育的某些方面(除义务教育等)也具有排他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私人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谋利的原因。

社会学角度:艺术和文化具有“公共属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和文化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公共产品”。这就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一段音乐或雕塑的设计美感,从公共利益角度考虑,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公共产品”。“如果我喜欢它,你也可以喜欢并欣赏,而且我不能排斥你的体验和感觉。但另一方面,我可以设计相关机制,使其出现排他性,如将知识产权引入作品中,或者通过‘访问限制’等方式,使相关商品或服务仅为部分人享有。而这就需要商业模式的介入,也因此出现了竞争性,自然就不是公共产品了。”波茨说。

不过,波茨承认,从社会学角度看,许多艺术作品的确具有难以忽视的“公共属性”,如城市公共空间里的“公共艺术”等。这些艺术是各地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合作对话的重要领域,成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纽带,并与整个城市的公共利益相联结。

因此,公共艺术不仅限于艺术本身属性,更蕴含着与其不可分割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社会政治思想和人文精神等人们共通、共有的属性。“公共艺术作品”就应体现其“公共性与艺术性”,要为公众服务,让公众看得懂,并能享受其审美功能。

厘清概念认清风险

波茨希望能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艺术和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例如,“公共艺术”如何才能更好地从工作室、展览馆走向大众?要考虑艺术家的需求是什么,城市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将艺术作品的“私人化”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结合起来?

波茨认为,认清艺术和文化的“非公共性”及其在特定领域的表现,才能更好地让其为公共利益服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出现冲击了原来的艺术观念,新的审美体系也随着社会需求、商业扩张、国际市场开拓等的发展而被大众接受,并出现了“艺术品”与“艺术品的衍生品”,不再是一对一的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波茨说,“通过‘商业想象力’,艺术的想象力可以转化为收入和利益。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排斥这一点。例如,在人类发明的各种技术的影响下,文学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莎士比亚不仅因戏剧作品而被人熟知,其创立的剧场及负担的商业风险也被许多工商管理人士欣赏。”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和文化输出,给了商业领域创业者更多想象力和发展空间,同时艺术家和文学家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支持去创作。

波茨建议,要提高艺术和文化创作者的经济地位,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多的“公共支持”。但有时艺术依赖于更加“私人化”的创造,如果公共层面介入过多,未必是好事。例如,欧洲有些歌舞团因长期受政府财政支持,导致创造力不足。今年上半年,德国撒莎歌舞团倒闭被外界指责为“纳税人长期供养,养大了胃口”,反而不利于创作。不过,波茨认为,从“公共利益”角度对艺术和文化创作进行扶持,是应坚持的大方向。

因此,波茨表示,公共领域对于文化艺术的投入需要长期讨论,并分门别类对待。他认为,作为“文化经济学家”在此厘清经济学上“公共产品”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指出文化和艺术作为“私有性”可能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指出若从其“公共”特点出发,由政府财政和社会有关资金大力支持,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文:侯丽)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公共文化 国际市场 艺术 艺术家 艺术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