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老百姓中采采风 国画也能像法国印象派那样“现实”
◆梁依云
即将到来的九月,有70余件来自莫奈、德加、米勒、马奈、毕沙罗、雷诺阿、柯罗等法国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将会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展出。大多数作品主题都是真实反映19世纪底层劳动人民的经典之作,历经百年仍然经久不衰,对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相比之下,我们的民族瑰宝——国画艺术创作却总是和“底层”无关,像上海前两年有关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和丁筱芳的底层劳动者题材那样亲民的太少。
今天的国画艺术,尽管仍然是我国最拿得出手的经典艺术,但论及整个国画艺术的影响力,实在是排不到首位。扪心自问,古代的水墨经典要看山水、品花鸟,今天呢?我们能立刻想到的国画经典还停留在张大千、齐白石之作,鲜少有家喻户晓的现代国画作品。
这让人感到遗憾,也证明如今中国艺术发展还很不成熟:现当代艺术跟随着艺术发达国家迅速前进的同时,国画艺术却因保守传统而原地踏步,艺术形态多少有些青黄不接。对比今年九月将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大师作品展,不但未展先热,其受欢迎程度大大超过了很多现代艺术展,充分证明了油画这种西方的传统艺术至今还是大有人气。
同是传统艺术,为何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关键就在于“现实”二字。国画向来讲究的是个意境,文人墨客为了彰显各自高远理想或是抒情达意,往往将个人的志愿投射到景物中;另有人物画则立意更小,如何画出人物神韵成了比较作品好坏的关键。至于改朝换代,历史更迭,从来就不是国画的“分内事”。
这怪不了画家们,这是自古小农经济、集权统治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利己主义造成的,反观油画艺术发展,虽然也不乏为贵族享乐的人物肖像和景物描绘,但每个时代都有坚持反映社会生活的反思之作。前不久来过中华艺术宫的米勒作品《拾穗者》就是刻画了19世纪底层劳动妇女赶在太阳落山前拾穗的画面,其中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真实自然,即便今天看来,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当时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坚毅。类似这样的经典油画还有很多,它们保留下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展现给我们的是过去的真实,这是今天艺术创作仍旧不可或缺的创作意识。
贴近生活,跟上时代,这就是当今国画艺术需要做到的,因为国画家同样需要肩负起引领时代的使命。丁筱芳用国画形式记录下无数奋斗在底层的劳动者辛勤的模样,在这个史上高温最猛的夏日,更具现实意义。他笔下有扛着木梯说笑的建筑工人,有湘西淳朴的剃头师傅,还有为登上太空而练习着失重的宇航员……丁筱芳的画风并不完全写实,带有国画独有的朦胧美,同时又借鉴了西洋画对人体构造的准确把握,再加上最真实、最质朴的题材,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又充满对劳动者乐观精神的敬佩。
当国画开始与日常生活接轨,与时代接气,那么它将不仅是艺术珍宝,而将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股动力,如此一来又怎会遭遇“过气”的危机呢?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