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也许对于这一语汇很多人会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地方在于,它从字面上解读起来似乎毫不费力,就是策划展览的人,而陌生之处却在于对其实际工作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大家好似总是停留在各种自顾的猜想之中。日前,作为中国美协下设的第25个艺术委员会——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的成立也使这一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的独特群体聚焦于镁光灯之下。 ——编 者
策展领域的中国经验和文化责任
——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主任范迪安
◎展览策划中的批评意识,更决定着展览的学术含量。展览本身也需要批评,树立良好的学风,在展览的质量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对各种不良现象敢于表明态度,在事关展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品质的大问题上要表明立场。
记者:在您看来,策展人在艺术生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范迪安:策展人这一概念源起西方,特别是在艺术博物馆界,最初的含义是指美术博物馆中藏品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藏品形成展览的专家。随着艺术的发展,整个艺术生态的现状越来越活跃,有必要针对美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最新的美术现象做出研究、分析,从而组织成展览。因此,出现展览策划的概念,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中,美术的生态也发生着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陆续出现在展览活动中投入精力进行研究和组织工作的学者专家。进入21世纪以来,策展人这一角色在美术活动中越来越体现出他的活跃和重要作用,策展人就像导演一样,履行着综合判断、构思,从而组织艺术作品,最后面向社会进行传播和推广的职责。
策展人严格来说都是独立的,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策展的学术思考需要独立的思维,每个策展人都担负着应有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文化责任,因为策展的作品是展览,当展览面对公众时,策展就是在做公共文化作品。不要特别去追究策展人的工作岗位,应该把策展更多地上升到学术层面进行探讨。可能在几年前,策展人刚出现时,大家对策展人的认识不尽相同,还会出现争辩。今天从创作到组织活动,社会的不同层面更加通畅,最重要的是建立学术机制、形成学术规范、坚持学术标准。
记者:当代策展人的活跃,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范迪安:策展在中国的发展突出表现出两个重要特质:其一,经过培育与探索,展览策划和策展人这两个原本西方艺术界形成的概念和专业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当代发展进程中的有生力量,策展领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的特色日益引人注目;其二,策展作为思维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越来越彰显出跨学科的特质,联系了艺术历史研究、美术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视觉文化研究等不同的专业领域,用一种综合的动力机制形成了策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方法。因此,策展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归纳和总结,另一方面要继续探讨未来的路向。
记者:我们发现很多公共美术展示机构的展览并没有明确的策展人,您认为策展人制度是否应该更广泛地被应用?
范迪安:策展人本身就是美术馆的产物,美术馆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平台,美术展览最需要策展人机制,以体现策展人的学术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策展人在美术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个展览策划得好不好决定着展览的社会效益,特别是文化上的品质。美术馆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都要加强对策展人的培育,尤其要建立好的馆内的工作机制,让策展人更多地了解现状、研究馆藏,更多地展开展览主题的研讨,使每一个展览成为优质的公共文化。
记者:策展人制度的深化,将会对提升展览质量带来些什么?
范迪安:在展览策划中如何做到引导创作、如何做到推动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都是策展的应有之义、应尽职责。展览策划中的批评意识,更决定着展览的学术含量。展览本身也需要批评,树立良好的学风,在展览的质量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对各种不良现象敢于表明态度,在事关展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品质的大问题上要表明立场。一个展览在与社会见面之际,就已经展现了展览策划人和组织者的文化意识、态度和立场,在当前展览众多的情况下,需要策展界有清醒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努力推出能够展现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展览。
责任编辑: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