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钧, 1969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钧瓷收藏联谊会艺术总监、河南省陶瓷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
生于钧瓷圣地——禹州市艺术世家的刘志钧,自幼便跟着父亲学习绘画。他毕业于湖北美院,师从多位名人大师分别研习绘画、陶瓷设计、热工工艺、钧瓷配釉及烧造工艺。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循循教诲,使得刘志钧的起点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高度,特别在钧瓷艺术上,刘志钧可谓是集中西之学,兼诸师之长。
刘志钧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让他一直显得另类和张扬,当然也令他曾经备受争议和误解。在经历了不少挫折和教训之后,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实现了真正的皈依和升华。我想,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云彩——可能就是他的艺术伴侣,甚至就是他的艺术化身,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祥云般缭绕在瓷土上的才思和智慧。
“祥云系列”之《云起云堕》
“祥云系列”之《云起云堕》——作品的造型是画缸的一种,刘志钧的本意是用浅浮雕在胎体的外壁刻画,但在雕刻的时候,中间的一条曲线刻得过深,使得整个云纹团的上半部掉了下来。在可惜之余,刘志钧又发挥出大胆的想象,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他顿觉这种“隔空呼应”的结果未必不是美的其他表现形式。正如“云起云堕”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它或许已飘向远方,它或许已堕在瓶底,人生不也如斯吗?于是在他的心里,“残缺”就这样走向了“完美”的过程,“遗憾”也最终体现出“无悔”的结局:坐看云起云堕,仪态万方;静赏花开花谢,情怀依然。我分明从中看到了一种学养,正携带着情怀的芬芳和思想的闪电,直通旷达的感悟,抵达贤明的哲思。
“祥云系列”之《云鸮瓶》——作品将传统的梅瓶、祥云纹饰、几何猫头鹰融为一体,寓现代设计于传统形式当中。云确实缥缈,但雾里的虚无,石头的艰涩,冰雪的冷峻,流水的无形,梦幻的神秘……这一切或许都隐藏在猫头鹰深邃的眼睛里。于是刘志钧走出狭小的工作室,独依深夜的窗前和洞口,终于发现了那一抹停驻在瓷土里的真情。于是,他在梅瓶的口沿上,以浅浮雕刻上灵动的云纹,精心地创建着半梦半醒的艺术世界,并让这个世界充满了“哲学和美学”的交融,像空气一样不露声息,却又到处存在。作品釉色厚重,气象万千,停留在梅瓶上的云朵和色彩,仿佛是在凝视天空或眺望远方即将发生的奇迹。在现实与想象交替的天地之间,刘志钧发现了眼睛里的神奇,他通过坚硬的瓷与飘逸的云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值得仰望和向往的梦幻之旅……
刘志钧作品《腐》
据志钧兄介绍,“祥云系列”作品的出发点是现实与传统符号的完美结合“现实”是指当下的雾霾严重,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明白所有人都期待看到环境的改善,期望时常能看到蓝天白云;“传统符号”是指“祥云纹饰”,刘志钧常常为这种纹饰的寓意美、形式美所吸引。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传统艺术形象的一个经典凝结点,而且它在钧瓷装饰中并不常见。“祥云系列”作品也是他对钧瓷非釉彩装饰的一种尝试,从“刻”的方式入手,有浅浮雕、有镂雕、有堆雕。这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门或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人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哲学的联欢。
如果缺少精神的修为、生活的历练、美学的熏陶,艺术家是永远也无法把那种如云似雾的玄妙境界表现出来的。背负前辈的智慧和心血,刘志钧从全新的角度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钧瓷与现代艺术理念融合,从而在钧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他提倡“新钧瓷艺术”和倡导“陶瓷、艺术、生活”的理念,就是用瓷土去演绎东方美学,以釉色渲染中华人文,继承唐宋文化,秉承儒、释、道精神,以设计引领陶瓷艺术,追求陶瓷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促使陶瓷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这或许正好切合了他“忍受孤独、无暇纷扰、不忘初衷”的心境和追求。
虽然无法触摸到那些余温尚存的作品,就像我们无法挽留那些远去的时光,但是我仿佛看到沿着瓷土流泻而下的钧釉,已升腾于熊熊的窑火之中。在南国某一个风轻云淡的夜晚驻足远望,不知道身在北方的志钧兄是否也一样默对着一片浩瀚的星空。我知道对于云来说,天空是唯一的流浪背景,大地是最终的情感归宿。昨天已不经意流逝,明日又将如期抵临,但是在星光灿烂时我已经记住:我是一片云,月色隐退后,有一种柔情早已在眼角默默流溢;我是一片云,太阳升起时,有一种温暖总会在指尖悄悄滑落。
整理编辑: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