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许燎源的“物感”世界
2017-07-2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我觉得艺术重要的不是表达意义,也不表达情感,更不需要去象征些什么,简单的回到视觉本体就好。艺术家把生命中感性的东西用作品呈现出来,不需刻意传达,至于最后观者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这是材质和创作者互动后唤起观者的感知…


抽象几号 随编系列


在许燎源的创作中,没有草图、没有前期的预设,他似孩子般探索玩耍的状态和材料交流、互动,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在时间的进程中和材料融入,渐渐消除了材料本身的属性,创作出另一种全新的形态。在《抽象系列》作品中,他将结构胶把空瓶子覆盖在画布上,让作品在视觉感官上由二维生成三维空间,带出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作品中刀的塑造过程留下如同书法般刀痕,反应了人工与材料在对话的痕迹;刀的运动、所留下的斑驳感把时间性的结构留在了画布中,变成一种正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而大量的平面背景让瓶子焦点集中在一个位置,让人工与材质的碰撞体现特殊的意味形式。


这件作品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是一种综合的意态,在朦胧混沌状态下产生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它不能用传统艺术去描述,也没有任何意义表达,只是创作者通过物质本身对自身感知的全面开启……


正如许燎源所言:“他的作品是将材料重新化合,通过色彩的流动、挤压、堆积、混合、分离,形成一种全新的“物感”,让观众获得从未有过的视觉新经验。”



记者:你所提倡的“物感”具体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许燎源:我们观看艺术的方式总是被传统经验带着走,比如说我们看绘画,总是追求他的主题、意义。实际上什么都不需表达,就让材料、媒介本身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去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视角;让艺术脱离其表现意义回到日常,回到它的原初感。


比如这个杯子,它颠覆了你过去对杯子的理解,它的功能指向不明确,形式和质感也是陌生的;当你去凝视它,会发现它作为用具,呈现出一种艺术美感。这是我的一个新主张,是艺术,也是用具;让用具和艺术浑然一体,它是一种“化合状态”。但这和早年现代艺术中的“日常物”又不同,去年有一篇文章是“艺术是日常吗”,其实艺术不是日常。当你看到日常的东西就很疲惫,因为日常它很难把观者的感官唤醒,当你看到一堆全新事物的时候,你会不自主的互动、交流、思考、反思,它把你激活了。我是通过异质的、陌生的物去唤醒每个主体的感知。



记者:如果是过于新颖,会不会担心观者有距离感?


许燎源:我的测试是相当高,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对国画的经验已经有了,它的题材、类别都很清楚,它技法和题材不管怎样改变,都很难给观众新的刺激。但当你看到一个完全颠覆传统技法和题材时,你的习惯方式的时候就会被一种新的视觉方式所吸引,作为观者也不需看懂,能被吸引就好。什么叫看懂?看懂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你对艺术家的内心,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看懂,而艺术作为一种媒介物,搭起了作品和观者间的桥梁。作品对应着观者的生命体验,重要的不是艺术家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与观者没有关系;只要不在这里说一堆文字,作品是能直接刺激观者的,艺术是不需要旁白的,也不是一个图解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直击灵心的直觉。


九寨沟因为它的水、树等自然景色与其它地方不同,所以形成了它特有的魅力。艺术也是一样,因为我们不断地观看,不断获得经验,你就有很多认知,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并去挑战那些已有的认知,从而获得崭新的生命确证方式。



记者:当今社会新型事物不断涌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所主张的“物感”有何意义?


许燎源:在如今多元化,甚至繁杂的环境下,我觉得艺术更应该回到生命本体,与社会无关、与知识无关、与阶层无关。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被解放的状态,应该不断地去唤醒,去拓展他的精神维度。艺术不主张表达什么,我们只是创造一种新的感性。艺术家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唤醒生命。



记者:在不断创新和挑战中,新型的艺术形态也会不断涌现,那传统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


许燎源:现在好多的当代艺术家都在回到传统,但他们只是在传统里面找图式。我认为图式本身不重要,所有的传统都是动态的。所谓传统是指它给了我们一种创新的基因,但我们做的东西绝对不能是传统图式化的延伸,它需要内在文脉和精神气象的继承。比如说汉代艺术,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它有雄浑和朴素,而唐却是富丽和华贵、开放、大气,这些才是传统核心。无论用什么方法、材质,怎样去回归传统,这才是重点。因为艺术只是技巧和图像的话,它就显得很衰弱。


记者:但现在的艺术教育就重在技巧和图像,尤其是早期的艺术培训。


许燎源:我认为艺术是不能被教学的。当艺术过于依赖技巧的时候它本身就变成一种工匠行为。但工匠要不要?工匠也是一个文化,包括我们制作一个杯子、制作一个碗、制作一个家具都需高超的技术,艺需技作为支点才能得以发挥,它们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但只有技的表现,没有艺术,也是不完备的,艺术的目的是让人回到精神和感性的觉醒。


我有一个主张是艺术门类边界的消失。人类自己给自己限定了很多藩篱,如架上绘画、中国画、水墨画、油画、版画。其实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它应该是一个无边界、自由的创造。我觉得所有学科应该打乱,综合发展;就像通识教育一样,一个艺术家应该是熟悉所有的艺术门类,最后融会贯通,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艺术如果离开自由,它就是一种禁锢。


许燎源设计杯子


记者:你所诠释的艺术有点像哲学中的美学状态。


许燎源:艺术本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始终是一个研究主客体的关系。我感觉到了什么,想什么,最后它是以一个物化的形式呈现,是物与观众进行了融合。我觉得最鲜活的就是生命盛开和解放的状态。

但这种盛开和解放的状态。是不断开启的生命感性,是非理性、非逻辑的。这正是东西方艺术的内在区别。



记者:如果观者不太理解你所说的状态,会不会很难进入你的作品?


许燎源:好的艺术就是一种原初感;你从来没有看过这个事物,但它会给你感官新的刺激。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时候,他进入我们营造的新型场景,由不得主体的愿意不愿意,他就会被那种东西所刺激,甚至还可以进入到深层次里去。因为这东西让它有着陌生感,是他经历中没有,和我们日常所见不一样。


还是这个杯子,如果我拿一个传统杯子,你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叫司空见惯,视而不见。我主张让艺术回到日常的状态,和生活融化在一起。拿我设计来说,如果只剩下功能,它就不能唤醒观者感性的一面。你们年轻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感觉,或者是好有感觉。其实无论艺术或设计感觉就是它契合内心的某一部分,它贴合在一起了,它才特别有感觉。


记者:但现在的艺术市场很难接受这种独特性,都是什么好卖就大批的创造,导致所谓的流行,你觉得艺术有流行就一说法吗?


许燎源:上帝之门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窄的,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这个门。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就是他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表达。他不考虑市场,而至于后面的商人看到后,就变成艺术商品,甚至做衍生品的时候,那也是他人对艺术家精神价值的开发。但艺术家的创作是不能被这些左右,应拥有梵高那种创作激情,不画画就会变成石头,要枯萎,直到要死亡。艺术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渴望的东西,所以我绝对不能靠艺术养活自己,艺术是解放生命获得自由的途径。


整理编辑:吾蕾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许燎源 物感 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