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生态书画中的天人合一
2017-01-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文章分享至:
  生态书画,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自古以来,自然生态景观,从来都是诗、书、画的理想题材。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方针后,提升了生态书画的地位,并赋予了更广的内涵。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成立了生态书画院,支持生态书画文化产业的盛世兴文公司也同时诞生。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生态书画院举办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书画”高端论坛,现将主要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赵学敏

“生态文明与生态书画”高端论坛现场

  梁 衡(《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们这个书画院冠了生态的名字,感觉是有使命的。生态与大自然有关,在中国传统书画,尤其是山水画里,表现最突出。我们真的要成立一个生态方面的书画院,我觉得要有4个转变: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向思考的角度转变。以往一般都是对自然的欣赏和利用关系,现在应当思考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即生态平衡;还要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平衡和谐,人破坏自然就要受自然的报复,绘画应当表现这种矛盾统一的问题。第二,是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过去一般山水画,主题是人,山水花草为客体,现在则应突出山水花草的主体性。第三,是依从关系转变成怜悯关系,要把对自然的敌对关系、征服关系,变成慈悲关怀的爱护关系。第四,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体变了,表现手法也要转变。如果书画家们在这点上有突破,就是生态书画的创新者,这也是生态书画院将来立足社会、有别于其他书画院的独特之处——我们期待着。

  解思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生态和书画之间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旅法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曾讲过一句话:“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主要指的是学者书法。近来中国传统文化热,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就是“和”“合”两个字,“和”字西周就有,先秦才出现“和合”的概念,论语、佛教、道家都讲“和合”。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健在时曾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我们只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不够,还要搞人类心灵和谐。”温总理用管子的话说:“和合故能谐。”

  生态和谐,就是人与动物、植物相互依存、互补共生的有机整体。我觉得生态文明、生态和合就是大家都是自由的个体,同时又合成有机的整体。拿书画来表现生态就是非常有文化的举措。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书画,又有生态为核心,开这样的论坛、办这样的书画院非常好,规模大、种类多,动植物都可表现,体现了生态文明,祝愿生态书画创出新路,生态书画院越办越好!

  叶廷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

  我想谈点大生态美学。人的生存始终面对两个自然,一个是外在的大自然,一个是内在的小自然。两个自然均由上苍主宰和控制,人不得随意侵犯,否则要受到上苍的惩罚。现代人凭着科技力量和极端生育政策都是对两个自然的严重侵犯,这都是不合生态的。作为艺术家,我们要有明确的态度:

  第一,要有危机意识。社会腐败、两极分化严重,人们精神萎靡,思想狭隘,当为社会生态而忧虑。第二,要有担当意识,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人民的代言人,要敢说真话。艺术家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生态,促进世界和平。第三,要有大爱意识。大爱精神统摄全球,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歌德曾说:“我心里没有仇恨,怎么能拿起武器。”爱能激发创作之灵感,爱体现在深层的人性关怀里,能消除极端行为,挽救沉沦者。第四,文学艺术要有大生态意识。大生态意识就是超出人类范畴,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把所有生命作为朋友。文学和艺术以回归自然,拥抱人类及一切生命为使命,让人类与地球共享生态之永恒!

  王春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员):

  生态这个词使用时间短,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生态文化。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最好的生态文化大概念。天人合一、君权天命统治哲学也包含了天与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概念。

  封建社会中期,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乡镇化、城市园林化,宋朝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可看出园林兴衰与天下兴衰之关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可称为生态文化的作品,明朝的绘画作品人物画亦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生态文化。

  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反映生态被破坏的作品几乎没有。现在,我们讲生态文化与书画作品的关系,要扩大内容,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的,都可以揭露破坏生态的行为;甚至可请漫画家也加入到生态书画院来。

  何西来(著名文艺评论家、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文学评论》主编):

  我是研究杜甫的,唐代大诗人中,杜甫学问最大。他的一些观念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前沿的,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他的天人合一没有董仲舒的崇拜皇权的色彩,也没有带有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晚年,他漂泊到成都。一年水灾,看到大水涨得把用来镇洪的石犀牛都掀翻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天示威,吓得慌了神;杜甫不信这个,他上书给主政的西川节度使严武,建议他利用这个机会反省政教以修明政治,希望他清理冤案、积案,解决狱中百姓的怨气,可见心系百姓的天人生态之心。其次,他是真正爱及万物的诗人。关爱鸟类和小动物,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都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其爱心之广大。第三,他是典型的生态伦理的倡导者,特别是在《江村》这首诗中更是表现得突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不愧是诗人的千秋榜样,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家庭夫妻父子亲情的和谐,而且可以看出鸟与鸟、鸟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在我们倡导“百花齐放”,“文艺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当下语境中,杜甫的诗文及思想是最好的借鉴和参照。

  黎湘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

  我来谈一下有关台湾生态学及生态伦理方面的事。“生态”这个词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植物界、科学界就有这样的讨论,伦理学也是这样。受晚清以后两个伦理思潮,即达尔文适者生存和工业主义的伦理学影响,在台湾造成了很多问题。60年代我们出现了一种思潮,叫“自然写作”,强调独醒之人,这变成台湾新伦理。90年代环保和生态问题是台湾整个社会运动或党外政治运动的主要议题。

  去年3月,我去台湾,台中的中心大学在生态研究方面很出色。大学有个很大的森林,里面有个中心湖是按中国地图造的,各种野生的鸟栖息在上面,路上及建筑上刻有孟子的话和《小雅》的诗,都让人感触颇深,可见生态已变成台湾整个社会的伦理。法国哲学家雨果说:“人与动物,花草及所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

  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我们不应以人为中心,应当以生命为中心。只有建立新的伦理思想,就像农民知道“清明无雪,谷雨无霜”一样普通,许多生态问题才能解决。这也是今后生态书画要关注表现的地方。

  何劲松(著名佛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宗教艺术室主任、全国青联委员):

  大家从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这一文化历史源头在谈生态,其实佛家也蕴含着很深厚的生态伦理。佛教讲众生,包括所有人和动物,且一花一草皆有佛性,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大生态意识。生态书画涉及到自然的山水花草,需要人的审美观照的介入,文学艺术是其观照的表达。禅宗的认识是往人内心发展,外在的自然是人心的道德体现。没有心灵观照在前,物质的东西很难称为崇高,以致我们去讴歌它,表现它。禅心转化为艺术,这就是最根本的生态艺术,心的生态是本体。

  僧人很注重心与外界的和谐,“天下名山僧院多”。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建筑加之楹联、壁画等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生态观及佛教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特别是早期的摩崖石刻可谓是生态书画艺术之先河。艺术创作也要讲生态,为写字而累死,这就不是艺术之生态了。我们从儒释道这传统文化中找出理论依据,这也是生态书画理论创新的立足点。现在人的精神压力大,书画本为生态,我们通过创作引领人去欣赏,引导大家走向精神领域,这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柳钟先(韩国油画家、基督教专家、中央美院访问学者):

  我从基督教的观点谈些语言及汉字的生态问题。生态本意是人和上帝、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圣经》说:“语言本来不是手段,语言是爱当中创造的能力,治理的能力。”上帝通过他的语言创造了自然万物,人使用上帝语言治理管理自然万物,三者之间起初是美好。语言是有光和爱的,但人犯罪后,人和上帝,人和自然之间的语言停止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则变成了手段,这就失去了原来生态之美好。在基督教观点里,人信耶稣,因耶稣死而复活,把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恢复到爱和光的语言中。可见上帝的语言是爱和光,是生态的本源。

  语言分“口语”和“文字”,中国书画本同源。汉字是非口语的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唯一延用至今并将一直被使用下去的文字。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唯有中国独有,影响辐射了韩国、日本等文化圈,与装饰性的西方书写艺术、阿拉伯书写艺术不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文字,字字独立;汉字是一种符号,里面包含并记录了人类语言分开以前的许多内容。我认为汉字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最独特的生态艺术。

  徐 鸣(著名华裔画家、世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以上各位从生态文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谈了不少,我想就如何界定生态书画及创作内容表现手法的独特性谈点看法。

  作为画家,我认为生态书画主要以自然生态为主,人本生态、精神生态为辅,与自然生态有关的画,就叫生态绘画。生态绘画又可分为:传统生态绘画和现代生态绘画。二者的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作为一个画家,必须运用独特的风格技法,创造性地表现大自然的美,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九寨沟很美,用传统的笔墨很难表现,我以前去过,用另一种表现手法效果就非常好。画家是有生命的,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也会爱我。发自内心的呼唤,大自然会听到的,这就是生态绘画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我认为“中国画”应该叫作“水墨画”更好,全世界都画油画、水彩画,也不叫美国画、英国画,我在国外很多年,中国画常被老外看做只有中国人画,好像跟自己没关系。我认为叫水墨画,把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突出出来,也更好地推广到全世界。愿我们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独创性。

  李燕生(著名书画家、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金石书画室主任):

  生态这个词出现不是很久,但我们老祖宗从老子、庄子都讲自然,尤其是艺术家。今天我就说两点:第一,绘画既可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又可来个中西合璧。对于书法,我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书法不管怎么发展不能胡来,不能杜撰吧。现在好多书法家字写得不错,开始玩天书了,欺名盗世的东西多。回国后看到许多怪现象,对我们这些尊敬传统文化的书法家也好,研究家也好,看了让人不可思议。第二,我在日本生活20多年,看到日本一些大书法家、企业家对中国文化尊重之极,书桌上放的是《道德经》《论语》,对中国文化保护得很好,可我们自己常糟蹋得不像样子,令人痛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捡起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 虎(中国生态书画院院长、原中国书协副秘书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变,带来了极大的物质生活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由过去的不太认识到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生态。“生态”一词虽然生成于1865年,并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系统生态学,但是我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得出结论是:“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年土地的乱用,森林的乱砍乱伐,草原植被的沙化,河流、空气质量下降,粮食、蔬菜的被化学化,矿山的无序开采,空调、汽车的排放等等,威胁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的生存环境,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湿地、水资源,节能减排等等,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儒家、道家提倡的“畏天命”、“知天命”、“经天纬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国生态书画院从成立至今,始终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保护生态环境,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进行采风,举办展览,亲近大自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践行生态文明。这次论坛,请到这些专家学者来传经送宝,就是想构建生态书画理论,以促进今后创作,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张世俊(中国生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西城区文联主席):

  专家学者们从历史、从文学、从宗教、从绘画等全面论述了在生态文明当中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生态文化与生态绘画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从这一理论高度解决了我们生态书画院在创作中的指导思想问题。书画院从成立到现在我们搞了多次的绘画实践活动,大家到全国各地的湿地、生态地区,去参观、创作、采风,感受大自然;但是从理论高度来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态文化、生态书画,如何提高文化的自觉,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天聆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觉得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在今后创作的平台上,我们能够运用文化自觉,在创作实践当中,去更好地反映和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今后的创作活动更加地自觉、更加地主动,今天我们确确实实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今后,我们将按照今天论坛所提出的理论和思路,从高度文化自觉上把生态书画院的绘画创作、书法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编辑:孙菁)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毛泽东 文明 传统文化 党中央